還沒被深識 埃及聖䴉就要被槍決

記者高維奇/報導

外來種鳥類「埃及聖䴉」在台灣找到優勝美地,大量繁殖的結果卻面臨被撲殺的命運,多數民眾只知道埃及聖䴉破壞本土生態,對牠們認識其實不多,媒體報導以負評居多,林務局預計今年將大規模移除,目標獵殺2000隻。

目前正是黑面琵鷺賞鳥熱潮,位於台南七股曾文溪河口的黑面琵鷺保護區賞鳥亭,假日聚滿賞鳥人潮。在此棲息的野鳥很多,遊客還是關注能否看到黑面琵鷺,「看到了!那邊有一隻。」小學生手指向泥灘地的紅樹林向爸媽說:我看到黑面琵鷺了。在場的志工說,那是埃及聖䴉,常被一般人誤以為是黑面琵鷺。為了證實所說屬實,志工請小學生透過高倍望遠鏡先看較遠的黑面琵鷺,再看較近的埃及聖䴉。

不常賞鳥者,常將埃及聖䴉誤以為是黑面琵鷺。高維奇/攝

仔細看其實兩者其差很多,黑面琵鷺全身羽毛都是白色,嘴長扁平呈匙狀;而埃及聖䴉身體全白,後羽黑色,頭部頸部都是禿及黑色的,飛行時雙翼張開後邊有一道黑色羽毛,喙厚而彎有尖嘴鋤頭。其實埃及聖䴉是很漂亮的野鳥,如果不好看,早年就不會有動物園引進供觀賞,因颱風造成鳥籠毀損而脫逃,順利繁殖而一發不可收拾。

埃及聖䴉在台灣適應良好。高維奇/攝

現場有鳥友談到林務局要移除埃及聖䴉,去年試辦共移除5831顆鳥蛋、1210隻幼鳥、398隻亞成鳥及13隻成鳥,委託原住民獵人部份共移除812隻成鳥。去年移除區域主要是以新竹以北,今年將擴展到整個台灣西半部,目標是2000隻成鳥,看來埃及聖䴉的好日子不多了。

水田或湖泊濕地都可以看到埃及聖䴉。

「這麼漂亮的鳥,為什麼要殺牠們?」小學生提出質疑。志工說,埃及聖䴉繁殖能力太強,壓縮其他鳥類的生存空間。目前台灣有多少隻埃及聖䴉?沒有人能說個清楚,從農田、魚塭、河口濕地等隨處可看見,就知道數量很多,且無所不吃,雖然會吃福壽螺幫忙農民除蟲害,卻也能利用似尖嘴鋤頭的喙挖掘土壤中的農作物例如花生,農民損失慘重,一再要求相關單位想辦法減少鳥害。

埃及聖䴉外型漂亮,早年才會被動物園引進台灣供觀賞。高維奇/攝

埃及聖䴉在台灣被喊打喊殺,多數人對牠的認知並不多,在古埃及時期,尼羅河每年氾濫淹沒農田4個月,夾帶的汙泥富含有機質成為天賜的肥料。當埃及聖䴉在農田的泥灘地覓食時,也就是提醒農民可以開始耕作了,由於農產豐富,國力強盛,才能創建舉世的金字塔文明。也因此埃及聖䴉是古埃及知識之神「托特」的神聖象徵。遊客埃及的行程,在古老神殿、法老王墓室的石牆隨時可以看到「托特」的雕刻,當地人稱為白鷺神。

埃及聖䴉是古埃及知識之神「托特」的神聖象徵。高維奇/攝

古埃及如此神聖的鳥,移到台灣成為新住民,還來不及被台灣民眾認識,就要面臨要被大量撲殺「就地正法」的命運。除了埃及聖䴉,還有很多被以寵物商品引進的野鳥、爬蟲、魚、螺貝等,都面臨同樣的生態後遺症。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