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口鯊全球紀錄僅200隻 竟有過半在台灣
記者 陳璽安/報導
全世界的軟骨魚類超過千種,鯊魚就是其中之一,海洋保育署8日公布軟骨魚保育進展,包括極為罕見的巨口鯊。海保署指出,巨口鯊於1976年被發現命名,至今全世界僅記錄到200多尾,其中卻有過半是在台灣被捕獲紀錄的,為了制定適當的保育措施,海保署召開研究研究小組並推動相關措施,盼集結眾人之力,一同保育珍稀物種。
巨口鯊(Megachasma pelagios)又名巨口鮫、大口鯊,屬於軟骨魚綱鼠鯊目,也是巨口鯊科巨口鯊屬底下唯一的一種。巨口鯊的體型比大白鯊還要大,卻沒有滿口尖牙,行動溫和緩慢,也比大白鯊更罕見,主要發現區域包括日本、台灣、印尼、菲律賓、夏威夷、美國加州、巴西與塞內加爾等的海域。
海保署為了制定適當保育措施,邀集專家學者、漁業署、海巡署及民間團體,共同成立研究小組,並於2019年委託海洋大學莊守正教授蒐集到難得的128筆巨口鯊紀錄,也在漁業署及漁民配合下得到珍貴的樣本,得以研究巨口鯊的出沒熱點及生態特性,發現台灣的巨口鯊個案多出現在東部之花蓮外海,性別方面雌魚在數量上比雄魚略多,間接顯示巨口鯊有雌雄魚分開棲息的可能性,而研究人員也發現雌魚的體型明顯較雄魚大。
研究團隊也透過分析巨口鯊的胃內容物樣本瞭解牠們的食性,發現巨口鯊以浮游生物為食,主要為磷蝦與水母。研究人員推測,雖然巨口鯊與鯨鯊、象鮫同屬濾食性的鯊魚,但巨口鯊的濾食行為可能較隨興,僅張開大口緩慢游過水團,濾食水中游泳能力較不好的浮游生物,再閉口將其吞下,因其行動緩慢,游泳能力好的小魚或其他生物早在巨口鯊閉口前就已逃離。
除了巨口鯊,海保署表示,其它軟骨魚類的保育上也有所進展,例如鯨鯊與鬼蝠魟已被納入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目前已進入預告程序,今(2020)年就能讓鯨鯊與鬼蝠魟受到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護。除此之外,CITES大會也於去(2019)年8月將馬加鯊、藍吻琵琶鱝屬魚類、鱟頭鱝科魚類列入公約附錄二,因此自今年起,馬加鯊、藍吻琵琶鱝屬魚類、鱟頭鱝科魚類等的進出口將受到國際公約的管理,避免過度的貿易導致野生族群的存活危機。
海保署表示,過往因調查不易,使軟骨魚類較少被大眾瞭解,對鯊魚的瀕危評估也常落入資料不足的困境,未來海保署將持續進行巨口鯊及其他軟骨魚類的資料蒐集與調查計畫,進而研訂適當的保育措施,而這些生物學資訊不僅是台灣重要的保育依據,也是全人類的重要資產,需要政府及專家學者持續投入經費與人力,更需要漁民協助通報,集結眾人之力達成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