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館生態箱有蝌蚪 原來是特聘清潔工
記者 陳璽安/報導
「昆蟲區裡怎麼有蝌蚪?」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的水棲昆蟲區,民眾有時會在生態箱裡看到蝌蚪,有的甚至已經長出四隻腳,是跟解說牌上完全不同的物種,讓民眾疑惑保育員是不是錯把青蛙、蝌蚪當成昆蟲了。台北市立動物園說明,其實這些是外來種斑腿樹蛙的蝌蚪,牠們都是保育員特別請來的「幫手」,能夠協助清理生態箱,說不定還能充作水棲昆蟲的佳餚呢!

在台北市立動物園中,所有有水體的動物照養設施都需要定時清理,避免剩下的食物放久了造成水質優養化,導致藻類快速繁殖,在穿山甲館中,遊客常能見到保育員穿著潛水裝潛入水池,在水中清理水池內的懸浮物;而在昆蟲館中,保育員則是運用生態邏輯,利用外來種斑腿樹蛙的蝌蚪來協助清潔生態缸。
台北市立動物園指出,為了維持園區生態,動物園會定期移除外來種斑腿樹蛙,而保育員也會從生態上略食、捕食的架構來思考如何利用斑腿樹蛙以及牠們的蝌蚪。保育員發現,班腿樹蛙蝌蚪各個都是清理生態缸的好幫手,牠們可以將昆蟲吃剩的食物殘渣清理乾淨,連掉落在石縫裡的食物殘渣都能吃得一乾二淨,能夠有效協助維持水質,比保育員自己用水管來清除殘雜渣有效率。


除了協助清潔,這些斑腿樹蛙蝌蚪也可能是水棲昆蟲的美食。台北市立動物園指出,水棲昆蟲區飼養了一些肉食性昆蟲,例如龍蝨和負子蟲,這兩種昆蟲雖然都是吃肉一族,但覓食方式並不同,負子蟲具有刺吸式口器,捕食方式以坐等為主,當獵物在一定範圍內時才會主動出擊,也會在水域的底層翻攪覓食;而龍蝨的幼蟲雖然也是刺吸式口器,但咬住獵物後會先釋放麻醉劑,等獵物停止掙 扎後再釋放消化液進行吸食,成蟲則會轉變成咀嚼式口器,但因牠們的視力差,多靠觸覺及嗅覺偵測獵物。
究竟這兩種肉食性昆蟲遇到斑腿樹蛙蝌蚪,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保育員發現,腿樹蛙雖然是十分稱職的清潔工,卻不是受歡迎的美食,據保育員觀察,龍蝨根本懶得捕食蝌蚪,寧願找腐肉來吃,而負子蟲比起捕捉蝌蚪,更喜歡保育員提供的紅蟲,因此,本來可能成為佳餚的斑腿樹蛙蝌蚪,反倒成為遊客觀察的對象。
台北市立動物園也藉此提醒民眾慎選清理生態缸的助手,如果民眾使用外來種動物來清潔,千萬不要把牠棄養到野外,以免對大自然造成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