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保法露曙光 學者:立法時機已成熟

記者 陳璽安/報導

中國自1989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旨在維護生物多樣性以及保護野生動物,但對於野生動物以外的非人生命,至今仍沒有一部全國性的法律加以保護。在2019年結束前,台灣動物保護學院舉辦「動保無邊界—關心中國大陸的動物」特別講座,邀請中國動保倡議學者莽萍以及中國法學家梁治平來台演講,帶領台灣的民眾一同關心中國大陸的動物,其中莽萍便提及,中國動保法立法的時機已經到來,雖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台灣動物保護學院舉辦「動保無邊界—關心中國大陸的動物」特別講座,邀請中國動保倡議學者莽萍(右)以及中國法學家梁治平(左)來台演講。陳璽安/攝

莽萍為中國文化學院退休教授、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自1990年代起活躍於動保倡議活動,曾帶領清華大、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以及林業大學的學生志願者,前往中國的23間野生動物園進行動物表演的田野觀察,並於2004年發布《中國野生動物園調查報告》,揭露了野生動物園的野蠻經營,包括活體餵食、動物表演等,不僅引起媒體報導及國際關注,也幫助促成25家野生動物園於2005年提出承諾保障動物福利、不再做活牛、活羊餵食的活動展示。

在這次特別講座中,莽萍以「中國大陸動保三十年:回顧與展望」為題,帶領聽眾認識中國的動物保護發展與現況,莽萍指出,如今中國飼養的動物越來越多,畜牧業的規模越來越龐大,自2005年起,中國每年飼養超過7億頭豬,自2017起,中國飼養的羊隻數量已成為全球之冠,但其中涉及密集飼養,運輸與屠宰的環節中也存有嚴重的虐待,甚至有讓牛羊豬增重而進行的不人道灌水行為;此外,野生動物園以及海洋館越來越多,伴隨而來的是動物表演、野生動物圈養的動物福利等問題;伴侶動物數量也大幅增加,隨之而來的棄養、虐待現象也越來越多。

儘管問題堆積如山,中國仍沒有一部基於動物自身利益的綜合性的動物保護法,數年來,民間團體大聲疾呼,要求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制定「反虐待動物法」或「動物保護法」,也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議案立法,卻始終沒有結果。中國的動保立法之路舉步維艱,不知何時會走到柳暗花明,不過莽萍認為,立法的時機已經到來了!

中國的動保立法之路舉步維艱,莽萍認為立法的時機已經到來。陳璽安/攝

莽萍以《動物解放》一書的出版指出,中國社會已經發展到能夠認真考慮人對動物的道德關切問題了。在畜牧業中的動物虐待問題,莽萍表示,已有地方政府注意到經濟動物的灌水虐待,並有法律的裁處,只不過不是以動物保護的觀點去判決,而是食品安全,例如寧波的「注水牛肉案」就是一例。雖然不是從動物保護的角度,但莽萍認為總算是有進步。

除了地方政府,民間社團的動物保護是持續且熱絡的,例如1991年盤錦成立的「黑嘴鷗動物保護協會」等關心保育的組織,或是1997年成立的「北京人與動物環保科普中心」,集動保宣傳、教育以及救傷於一身,2008年數個民間組織發布「中國動物福利宣言」,呼籲政府促進社會文明精神制定動保法,另外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行動亞洲」、「別吃動物」、「曾經草原網站」、「它基金」等組織陸續成立,越來越多許多年輕世代利用網路倡議,推進中國的動保運動。

中國動保法立法初現曙光,中國農業部在今(2019)年終於在兩會中對於動物保護法議案給了正面回應。莽萍表示,多年來,民間要求「動物保護法」或「反虐待法」的呼聲很高,歷年的兩會中也都有全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議案要求成立動保法或反虐待動物法,但農業部始終認為既有的法律已可處理虐待動物問題,不過就在今年9月,農業部首度認真答覆了人大提交要求制定反虐待動物法的議案,其回應「確實有必要完善立法」,並表示可以與其它機關合作逐步推動,可見立法時機已成熟,不過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梁治平則表示,所謂時機成熟不只是整體社會的觀念進步,還有立法者的反應,因為立法是一個政策性的考量,一個議題要引起立法者的重視,要有公眾與媒體的關注,還要有越來越多人──特別是決策人──去意識到這個議題是一個問題,並承認其普遍價值,如今動保議題雖然被看到了,可能再過五年、十年,都不一定能立法成功,然而一旦它成為某種考量,就可以很快地進行。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