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股濕地生態 適合安排一日遊行程

記者高維奇/報導

隨著冬候鳥大批南下,台南七股地區以鹽田、魚塭、海岸構築獨特的濕地生態,隨處可以看見水鳥、彈塗魚、招潮蟹,即將營運的七股遊客中心與鹽山、鹽業博物館一同點亮七股觀光,很適合安排一日遊的行程。

七股遊客中心是符合七股當地意象的特色建築。高維奇/攝

尤其6月底正式營運的西濱快速道路(台61線)開通後,讓遊客到七股更方便了,不論是開國道1或3,都可以從東西向快速道路轉入西濱快速道路到達七股。串聯兩條主要國道的東西向快速道路,讓遊客可以從山區玩到海邊,驚嘆小小台灣,地形地貌及人文風情如此豐富多元。

長滿紅樹林的潮溝看到的彈塗魚。高維奇/攝

台61線從新北八里開到到台南七股全長308公里,途經13個具有觀光、地方特色的景點。南下的遊客從嘉義布袋到台南七股可見到鹽田、魚塭、海岸構成的濕地風情。

談到七股就會聯想到黑面琵鷺,位於曾文出海口的泥灘地成為黑面琵鷺來台度冬的主要棲息地,而昔日鹽田村落頂山地區,近年來黑琵鳥況也很豐富,今年11月18日黑面琵鷺棲息數量高達621隻,為歷年來最高的棲息記錄。除了黑面琵鷺外,黑腹燕鷗、濱鷸、反嘴鴴、蒼鷺等鳥況豐富。目前頂山濕地興建2座賞鳥亭,非常方便。

除了有賞鳥亭的地點外,開著車子途經廢鹽灘、休養魚塭都可能看到大群的水鳥,數目之多令人驚嘆。在潮溝的紅樹林泥灘地可以看到出洞穴覓食的彈塗魚和招潮蟹;沿途垂釣的民眾非常多。由於鳥況佳,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今年特別舉辦24小時不間斷的「2019台灣國際觀鳥馬拉松」,來自國內外包括南非、美國、加拿大、韓國、新加坡、柬埔寨等25支賞鳥隊五在雲嘉南地區總共找到216種的鳥種觀察記錄。該比賽11月24日結束。

滿是廢鹽灘、休養魚塭很容易看到大群水鳥。高維奇/攝

七股沿海大片土地在日據時代開闢為鹽田,鹽分高的海埔新生地不適合耕作,大都成為魚塭,較內陸的農田也以較耐鹽分的雜糧為主,為典型的窮鄉僻壤,早年居民生活困苦。民國70年後,台灣製鹽成本太高,改以進口鹽為主,七股地區的鹽灘地多數仍被保留,加上魚塭形成今日的濕地。近年來政府投入硬體建設,成立「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統籌規畫管理,讓昔日的鹽分地帶成為旅遊亮點。

以鹽堆起的鹽山也成為觀光景點。高維奇/攝

近年來許多公共建築成為網紅拍照熱點,對於建築的好奇甚於自然景物,七股遊客中心也不例外,建築特色是以建築的輪廓為基底延伸周圍環境,串聯東起台灣鹽博物館、西至七股鹽山的天際線,採斜板為主要造型元素,彷彿鹽山遇雨沖刷的地貌,整體設計加入堤、鹽山、土地紋理的概念,打造符合七股當地意象的特色建築。預計明年元月開放,未演先轟動,吸引許多民眾拍照打卡。

距離七股鹽山約9公里的將軍漁港,可以品嚐、採購海鮮。高維奇/攝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