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與樹的洄遊廊道 實踐環保水產養殖
記者高維奇/報導
傳統養殖產業是否能與環保議題結合呢?位在新營與鹽水交接處的「魚與樹的洄遊廊道」,以類似魚菜共生的手法,正逐步實現降低環境衝擊又能兼顧魚蝦健康的水源。
傳統養殖產業模式讓化學藥劑的使用成為必然,食安與水質同時面臨考驗,如何降低環境衝擊又能兼顧魚蝦健康的水源,是環保生態界關注的議題。
月津港舊河道的上游有的「自在生活居」學堂佔地約有3公頃,學堂主人張皇森是從市府水利局退休後,與兄弟張皇楷、張季淮共同經營自家的筍殼魚養殖。由於張皇森自身水資源的專業背景,起心動念想將整個養殖場朝環境教育場來經營,今年參加市府都市發展局台南築角創意營造的駐村計畫,招募了來自嘉義大學、南榮科技大學共8名大專青年,並由築角駐地種子景觀設計師朱展毅引領,在今年7、8月的努力營造下實現了「魚與樹的洄遊廊道」的構想。
第一期計畫便是設置環區的人工淨化池。營造團隊在閒置的空地上種植大量植栽,開挖渠道構築一個完善的水循環系統,將淨化過程分成沉澱池、過濾池、除臭池、藻類處理池等,再將水回流埤塘,過程裡魚的排泄物也能拿來當作菜圃的灌溉肥料。整個營造案讓青年學子把從書上學到的理論落實到實際。
「魚與樹的洄遊廊道」構想並不複雜。其實在大自然中,水族魚蝦貝類與植物早就共生依付,家中水容器栽種水生植物並養觀賞魚就是最簡單位例子。近年來興起的「魚菜共生」農法,將餵養魚的水經過沈澱過濾後,轉換成蔬菜所須養份,經植物吸收後的水再回歸養魚,如此資源循環再利用,和「魚與樹的洄遊廊道」的原理相同。
自在生活居學堂嘗試提供環境生態教學場域,並以遊程設計觀點吸引外界前來,本年度承接過高雄文史工作室、友善台灣境外學生接待家庭等團體的到訪交流。從埤塘邊的自然風味餐,跨足到周邊如竹埔體驗賽鴿笭、柳營乳牛之家酪農風情等,讓這次都市發展局的駐村計畫逐漸朝向學堂聯盟模式,也促使各學堂分進合擊整合各地資源和諧共榮,發展創新的契機。
台南市府都市發展局表示,「自在生活居」學堂是駐村計畫中,青年創意營造跟傳統產業聯合的範例,也是步向地方創生的起手式。張皇森也表示,該學堂未來會以環境生態教育社區為目標,營造良善的生態環境,有計畫地再廣植樹木降低空氣汙染的衝擊,讓食農、食魚、生態課程得以在園區結合,呈現環保產業的樣貌,並提供居民美麗悠閒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