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就是鮮!?水生動物福利研討會破除海鮮迷思
記者 陳璽安/報導
日前台灣動物研究會召開「拒買活綁鱸魚記者會」,引發社會大眾對水生動物福利的關注,為了讓水產產業朝向更健康、安全且符合動物福利的方向發展,農委會漁業署、國立海洋大學與台灣動物保護學院等單位於本(10)月23日舉辦第一屆「水生動物福利與友善養殖研討會」,邀請產學各界專家學者從學理、養殖與消費端等各層面討論水生動物福利議題。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表示,會中的各方意見都將彙整作為未來規範、宣導的參考,讓漁業市場上不符合動物福利的作法退場。
水生動物福利議題:魚也會痛!甚至比貓狗還聰明
「魚類有高度的智能與學習能力,很多是有複雜的社會行為的。」國立中山大學 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指出,人類可能基於偏好或其它因素,對於水生動物的關注與愛護少於貓狗等同伴動物,但其實水生動物能感受到痛苦,有些類群甚至比貓狗等陸生脊椎動物還要聰明,部分魚類已被證實有自我認知、會使用工具、有複雜的通訊行為與社會結構,因此人類如何對待水生動物確實存在動物福利的問題,而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與世界主要國家也已有水生動物福利的相關規範。
在水生動物養殖產業中,從運輸、繁殖、飼養,到展示、屠宰、販賣,每個過程都涉及了動物福利問題。在養殖面,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指出,RSPCA 訂有養殖鮭魚和虹鱒之動物福利標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黃之暘則以挪威的鮭魚產業為例,指出挪威鮭魚產業對於動物福利的落實從疾病控管到收成與宰殺作業,無一不講究,甚至連魚虱防患的清潔魚也形成了符合動物福利的龐大產業。
朱增宏也以OIE的《水生動物健康法典》為例,指出其訂定的水生動物福利標準,著重於於運輸、屠宰和致昏這三部分,運輸除了運輸過程,也包含運輸前的裝載及卸載,屠宰與致昏則包括屠宰前的準備、屠宰的方式與設備等等,並區分了主管機關、產業管理人與從業人員的相關責任,而這些標準皆立基於科學研究及倫理價值的設想。朱增宏指出,所有規定的基本原則就是儘量減少動物的痛苦,就算要吃牠,也要給牠一個好死。
對牠們好就是對我們好!友善養殖讓魚肉更好吃
若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水生動物福利議題,其實水生動物如何生與如何死,都將影響牠們到消費者手中後的的肉品品質。國立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教授吳淑美也詳盡說明了壓力與緊迫對魚類所造成的生理影響,壓力與緊迫會對造成魚類的免疫力下降、成長減緩甚至降低其子代對環境的耐受力。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蕭心怡也以多篇研究指出,魚類在飼養、捕撈、運輸、屠宰等階段受到緊迫壓力,都將影響食用水產品的品質,例如有鮭魚研究指出,在養殖階段受到較多緊迫將不利於水產品的儲存,另有鯉魚研究指出,以衝擊式致昏的鯉魚與以窒息式致昏的鯉魚,前者所受到的痛苦較少,從水份、肉質、色澤、儲存期間的肉質變化等等,都較掙扎致死的後者來得好
「我做這些事只是為了讓這隻魚更好吃。」講者中唯一的產界代表黃國良是旭海安溯水產的負責人,他也在會中分享其友善養殖的經驗,他表示,他知道高壓與緊迫會讓魚肉變得不好吃,才採取符合自然的友善養殖,沒想到與動物福利的養殖不謀而合。
活魚最新鮮?專家:牠只是活著,一點都不鮮
「活魚雖然魚鰓還在開合,但牠的肉質其實因為緊迫已經在改變了。」台灣消費者偏好活魚,認為活魚等於新鮮,但黃之暘指出,垂死掙扎的魚已經因為緊迫造成代謝、排泄與內分祕的生理異常,進而影響了品質、風味與食品安全。黃之暘表示,對牠好也是對自己好,如果消費端沒有對動物福利與友善養殖的偏好與需求,業者就不會花時間與成本去改變現狀,因此,想要改變產業,也需要從教育端推動正確認知,以及從消費端推動消費者去思考正確選擇與負責任消費。
「活魚只是活著,但牠真的一點都不鮮。」黃國良也只出,在餐廳看到的活魚一定很難吃,因為牠從捕撈、運輸、到餐桌上一定累積了很多不好的東西,但為何消費者還有活魚迷思?黃國良表示,這樣的迷思源於冷鏈加工業者的不足,台灣的冷鏈系統很有大的成長空間。
這場「水生動物福利與友善養殖研討會」的聽眾組成多元,包括食品專業教授、主婦聯盟、水產捕撈業者以及海產零售從業人員等等,大家齊聚一同關心水生動物福利與養殖議題。林國平表示,會中的意見將作為訂定規範的參考,但由於不同魚種所需的飼養環境與條件差異太大,專家也難有共識,因此只能允諾會朝訂定友善養殖的方向去努力,但尚無法給出期程。
黃之暘表示,產業畢竟是以商業利用為出發點,最大的改變力量仍是消費端,建議由產業端的末端,也就是「屠宰」,開始著手;主婦聯盟則建議,可先從規魚、鱸魚等主要消費魚種開始,讓友善養殖跟其它養殖方式有所區別,這樣消費者在購買時也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