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條紋的白梅花蛇 容易跟雨傘節搞混

記者 姚崇仁/報導

每年到了夏秋之際,是台灣特有亞種「白梅花蛇」的繁殖季,而近日在桃園市復興區的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可以看到白梅花蛇幼蛇出沒,雖然白梅花蛇本身沒有毒性,不過牠身上黑白鄉間的條紋容易讓人誤會是「雨傘節」,因此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特別教大家如何區分這兩種蛇類。

台灣特有亞種白梅花蛇具有黑白鄉間的花紋,容易跟毒蛇「雨傘節」搞混。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新竹林管處指出,台灣特有亞種「白梅花蛇」屬於黃頷蛇科白環蛇屬,是中小型半樹棲蛇類,以蜥蜴作為主食,沒有毒性的白梅花蛇普遍分布於台灣全島平地至海拔1500公尺左右,常出現於森林環境或開墾地,而位處於海拔高度介於650~1212公尺的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近日更是可以看到白梅花蛇出沒在園區的步道或建築物旁的走道上。

雖然白梅花蛇沒有毒性,卻因為擁有與台灣六大毒蛇之一的雨傘節同樣的黑白相間條紋,導致兩者相當同意搞混,對此林管處則表示,白梅花蛇的黑白花紋其實天生就長得像雨傘節,主要是為了避免天敵捕食,提高自身存活機率,而這種無毒物種模仿有毒物種模樣,就是所謂的「貝氏擬態」,不過兩者還是有些微差別,像是白梅花蛇身體中後段的黑白區分較不明顯,且整體身形較為細長

林管處也表示,白梅花蛇生性膽小容易緊張,受到驚嚇卻無法走避時,會將頭頸部弓起成S形,威嚇作勢攻擊,若民眾幸運巧遇白梅花蛇的話,只要保持冷靜、避免躁動或逼近即可,就能保持距離欣賞這個美麗的生物。

白梅花蛇受到驚嚇卻無法走避時,會將頭頸部弓起成S形作為威嚇。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提供

林管處也提到,占地916公頃的東眼山園區,以柳杉與杉木人工林及次生林為主,是白梅花蛇與許多野生生物喜愛的環境,民眾可在自然步道上放鬆的享受美好的森林環境,觀察各種美麗物種,進行自然觀察與環境學習,同時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也致力於環境教育推廣,提供多元的活動讓大家參與環境學習,藉此更加認識大自然。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