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考古館 演繹史前動物交響曲
記者高維奇/報導
座落於台南科學園區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日前開館,完整述說台灣五千年歷史故事,讓後人更了解史前人類的生活與動物關係密切,特別是「台灣第一狗」遺骸挖掘出土骨架完整,而且頭部朝南如同先民下葬時的身軀方位,顯示是被當寵物般地對待厚葬。
南科考古館占地2.44公頃,地下一層、地上四層,樓地板面積1萬9千平方公尺,以「下探、回溯、交織」的概念設計,典藏展示南科考古隊20多年來累積挖掘了800多萬件出土文物,是全世界唯一座設立於科學園區的考古館,讓民眾可以更了解這些史前六大文化層及十個文化期相,包含出土的台灣第一稻米、台灣第一狗甚至台灣第一人,都帶給大家許多的感動與驕傲。

史前人類除狩獵捕捉動物食用,也發展飼養家禽畜以確保食物來源,從挖掘的文物可以看出,豬和狗是早年普遍飼養的家畜。專家指出,狗在古代屬五畜之一,曾像牛羊般被宰殺烹煮,後來搖身成為人類忠實的朋友。
考古隊伍幾年前挖掘一座距今4800年前的「狗墓葬」,骨骸完整,是一座國內迄今發現最早的「狗墓葬」,專家認為墓址可追溯至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被稱為「台灣第一狗」小黑。專家推測狗狗生前與主人建立深厚情誼,死亡後才被埋葬,而不是被食用,可見當年狗與人類就發展出寵物的親密關係。
之後有雕塑家將台灣第一狗形塑為一隻穿越時空而來的狗。走在管理局廣場可欣賞小黑練舉重、撐洋傘、日光浴、看電視、愛睏等主題造型,作品細膩生動。在南科考古館,觀眾進入虛擬實境後,先是跟考古學者一起發掘到小狗遺骸以及陶罐、玉簇等文物,然後小狗起死回生,叼著陶罐、玉簇,跟著考古學者還有民眾,一起穿越時空去尋找小狗主人。

南科考古館設有四個常設展廳,分別為「第1廳:南科五千年」、「第2廳:史前生活面面觀」、「第3廳:科學的考古學」及「第4廳:兒童廳」。另外,「史前動物特展-動物交響曲」特展也於開幕後同步展出,藉由考古出土遺留展示:「動物與環境」、「人與動物」、「消逝的動物」及「動物遺留研究」等面向,一同體驗這片土地上,人與動物譜出樂曲的歷史,見證史前人類與動物關係密切。
除了飽覽館內展覽,民眾可參觀周圍的景觀與公共藝術作品,如蔦松家、糖廍與棚屋造型意象涼亭等,藉由公共藝術共容博物館建築與園區整體之氛圍,創造藝術、民眾與南科考古館間無距離的對話空間。
南科考古館位於台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7:00,休館時間: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