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茭共生 農法讓友善耕作更EASY!
記者 陳宇/報導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了因應有機、友善農友需求,提升「魚茭共生」模式的附加價值,花蓮場嘗試放養紅尼羅魚,結果不但能有效控制福壽螺數量,更有高單價的紅尼羅魚可收,而且顏色鮮豔的紅尼羅魚,讓茭白筍田景觀更加增加生動活潑,大幅提高農業休閒體驗的可行性。
「魚茭共生」農法有效提高友善耕作茭白筍農友的獲利,花蓮場今年輔導五結鄉農會於該會友善耕作園區試作,並辦理「魚茭共生」友善耕作示範觀摩會,透過農改場、農會及試作農友的分享,讓大眾更了解高值化的友善耕作模式。為推動宜蘭地區有機友善農業的多樣發展,自100年起在三星鄉行健有機村內設置「魚茭共生」有機茭白筍試驗田區,利用養魚來防治田裡面的福壽螺,以解決有機茭白筍田裡不能使用藥劑防治福壽螺的困擾,不但能有效減少福壽螺,還有美味的魚可加菜,實在是一舉兩得。
五結鄉農會表示,鄉內有部分農地地勢低窪排水不良,不利耕作,後來看到花蓮農改場有「魚茭共生」農法,便嘗試採用,試種成果不錯。今年在花蓮場協助下,在魚隻放養跟田區設置上加以調整,魚隻成活率與獲利更加提升,原先不利耕作的漥田,搖身一變成為友善高收益田。農會23日除了在友善耕作園區展示試種成果,也由家政班製作多樣「魚茭共生」友善料理,日後還可以設計「魚茭共生」相關農遊活動。
參與試種的友善耕作農友王奕立表示,「魚茭共生」田裡放入紅尼羅魚,田裡的福壽螺數量明顯減少了,省掉不少除螺的功夫,輕鬆不少,而且茭白筍也沒有減產,加上紅尼羅魚也可賣錢,預期今年這塊友善茭白筍田可多出不少收益。他笑著說:考慮要來安排「魚茭共生」農業體驗活動,這樣可以賺更多。
花蓮場表示,「魚茭共生」除了魚、茭雙收以外,放養紅尼羅魚不但有效控制福壽螺,更具備趣味性的農村體驗休閒元素,可營造多元收入,對提高農地利用效率及農友獲利,有實質助益,深受試作的友善農友喜愛。目前也持續努力評估原生魚種導入及透過灌溉水自行流入魚隻留養模式的可行性,以使魚茭共生此一兼具作物生產與生態養殖的友善耕作模式更加多元與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