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自然保留區陸域化 北市擬解編

記者 陳璽安/報導

關渡自然保留區是重要的水鳥棲地,然而隨著區域內的紅樹林持續擴增,使之陸域化嚴重,不僅使保育標的物種不再具優勢,也影響防洪安全,因此台北市政府與專家學者研議解編,以利進行棲地管理工作。台北市動保處表示,關渡自然保留區廢除一事目前尚未定案,仍須經中央審議,未來若廢止關渡自然保留區後,也將以《濕地保育法》對該地進行保護管制。

關渡自然保留區是重要的水鳥棲地,但陸域化嚴重,使水鳥不再為區域內的優勢物種。台北市動保處/提供

關渡自然保留區位於淡水河及基隆河的交會口的提防南岸,提防以北則是關渡自然國家公園,兩者都是重要的水鳥棲息地,農委會及經濟部於75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關渡自然保留區為國定自然保留區,保育標的為「水鳥」,公告範圍內不得有任何改變行為,並指定臺北市政府為管理機關;但台北市動保處指出,由於區域內的紅樹林持續擴張增生,陸域化情形已日趨嚴重,已影響到原本的保育標的物種

台北市動保處說明,水域鷸鴴科及雁鴨科鳥類等水鳥已非關渡自然保留區的優勢鳥種,取而代之的是陸域鷺科鳥類,例如去(107)年的調查即顯示,保留區內鷺科鳥類占總數量約57%,而以黃頭鷺為絕對優勢種,其中數量前10名鳥種中,鷺科亦佔5種,原本保育標的「水鳥」已不再優勢。

濕地陸域化也造成防洪安全的疑慮,台北市水利工程處的調查即指出,紅樹林擴增面積已佔據基隆河河道的三分之二寬度,恐使基隆河關渡濕地上游至百齡橋下游間的水位抬升26公分,影響社子島的防洪安全。

台北市動保處指出,水域鷸鴴科及雁鴨科鳥類等水鳥已非關渡自然保留區的優勢鳥種,取而代之的是陸域鷺科鳥類。資料照,台北市動保處/提供,林章信/攝

為了達到生態保育與防洪安全的目標,台北市動保處自106年起多次與農委會溝通,也多次邀集專家學者和保育團體進行討論,與會人員皆贊同應進行伐除紅樹林等棲地管理工作,不過受限於《文化資產保存法》,主管機關就算基於保育需求,也無法執行必要的棲地營造,因此才研擬廢除關渡自然保留區;台北市動保處指出,廢除後,該區域仍然是《濕地保育法》劃定的國家級重要濕地的核心區,並不會因為不再是自然保留區而失去保護。

台北市動保處強調,要維持河口濕地的生態環境,需要持續的棲地營造,相較於《文化資產保存法》,《濕地保育法》才是更適合管理這塊土地的法令,因為後者正是為了管理保護濕地而設計,規定禁止改變濕地地貌、破壞環境及污染影響,但允許主管機關以生態保護為前提進行棲地營造行為,讓管理機關能夠執行必要的棲地營造工作。

關渡自然保留區為國定自然保留區,廢止案需由主管機關農委會發起,並須經農委會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審議會審議,此案目前尚未定案。台北市動保處表示,動保處僅是以管理機關的角度提出實務建議,廢止關渡自然保留區不代表捨棄這塊土地的價值,而是希望透過棲地營造,讓該區回復到適合水鳥覓食休息的環境;動保處也承諾擬定保育計畫,在該區進行生態監測及棲地管理,未來將針對底質、植被、底棲生物、鳥類等進行長期生態監測,利用監測評估棲地營造成效,滾動式調整後續管理方式。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