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也會痛!動社會籲:拒買活綁鱸魚
記者 姚崇仁/報導
大家是否在漁市場看過魚被綁住時掙扎的模樣?這是因為有些民眾認為活魚比較新鮮,因此攤販會將活生生的魚綁成U字形,以「活體弓魚」的方式放在攤位上販售,其中又是活動力旺盛的金目鱸最為常見,對此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認為,這種販售方式不但會讓魚在綁著過程增加痛苦,使魚肉品質下降,也會有細菌感染的風險,提高食安疑慮,因此呼籲消費者應該拒買「活體弓魚」。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活體弓魚」是將魚用尼龍繩綁成不自然的U字型,繩子會從嘴唇穿過到魚尾緊緊綁住,而攤販會採用這種方式販售的主要原因是消費者誤以為「活著」的魚比較好,所以業者也就投其所好,用綁住魚的方式讓魚活得比較久,隨著攤商販售時間長短,有的甚至達8~12小時才死亡,或是等到消費者選購才會被鬆綁、宰殺。
而根據動社會的調查,台灣魚市場上只有活動力較強的金目鱸會採用「活體弓魚」方式販售,而全台一共24家大型漁市,其中有金目鱸交易紀錄共17處,雖然大部分的魚市只賣冰鮮鱸魚,不賣活魚,但還是有8家魚市的攤販會綁活魚來賣,以每年國內金目鱸的交易量約1035萬隻,動社會就推估其中有345萬隻金目鱸以活體弓魚的方式販售。
然而這種綁活魚販售的方式真的會比較新鮮嗎?曾經受動社會邀請來台的蘇格蘭魚類獸醫權威 Dr. Tony Wall表示,在自然狀態下,魚從來不會有這樣的姿勢,但如果魚被綑綁成不自然的姿勢、身體會承受極大的痛苦,並且延長痛苦死亡的時間,而魚類在痛苦緊迫的時候,魚體會釋放的大量的乳酸,導致魚肉被污染、肉質下降,消費者並不會覺得比較好吃,而且攤商為了要讓被綁的魚繼續活著,會不斷灑水或泡水,這個過程更可能造成魚體被污染或受細菌感染的風險,在食安上也有疑慮。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黃之暘補充表示,魚類捕捉後應快速致昏或致死,減少緊迫痛苦時間,因為緊迫會使魚的內分泌出現變化,透過血液體液改變體內成分,而且用繩子綁住勢必會讓鱗片脫落,這個時候就會提高被外在細菌汙染的機率,因此最好作法就是快速將魚致昏、致死,再進行後續處理,這麼做對肉質會比較好。
陳玉敏也強調,科學研究早已證實魚類能感受疼痛,而且魚是屬於脊椎動物,是受台灣《動物保護法》所規範保護的對象,但卻是最被忽視的動物,因此除了要呼籲消費者不要購買「活綁鱸魚」,同時也要求漁業署應依動保法取締業者綁魚行為,並訂定「魚類飼養、捕撈、運送、展售、致昏與宰殺動物福利規範」,讓魚類也有動物福利。
對於是否可以依照《動保法》對攤販進行開罰,台北市動保處動物救援隊隊長吳晉安則認為,攤商「活體弓魚」的並非是以「虐待動物」做為出發點,而是出於消費者的購買取向,因此難以用動保法取締,不過未來會加以輔導、規勸業者要不要這種方式販售,也希望消費者可以意識到「活體弓魚」並不是比較好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