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自然公園初四開園 歡慶新春與世界濕地日
雨林/報導
	關渡自然公園將於1月28日、1月29日、2月1日、2月2日、
	動保處表示「新春與世界濕地日─迎春納蝠」
	動保處提醒關渡自然公園於1/22-1/27休園(除夕前兩天至
	
關渡自然公園的使命是為東亞澳遷移性水鳥與原生生物提供良好棲息環境,與全球重要濕地中心共同保護濕地生態,提供優質自然生態景點,並透過專業研究、多元文化與教育活動引領民眾支持和參與濕地永續發展行動。
關渡自然公園 (英文:Guandu Nature Park)位在淡水河與基隆河匯流處東岸關渡堤防內,為一個具有保育、教育、研究等多功能的自然公園,南臨的基隆河口濕地劃歸為關渡自然保留區(英文:Guandu Nature Reserve)。兩者同為臺北市轄區內碩果僅存的濕地環境與候鳥棲地,亦是關渡平原1的一部份。
	
關渡平原年均溫約為攝氏22度,最低月均溫約為攝氏15度,最高月均溫約為攝氏28.7度。平均的年總雨量約為2,071公釐。地層屬於現代沖積層,北邊臨近山區的地層則為更新世火山岩(凝灰角礫岩),北投貴子坑一帶為中新世沉積岩。西北緣有金山斷層通過。地勢由北向西南漸低。堤防南半部為沼澤地形,並有許多潮溪。漲潮時草澤大部分被淹沒,而紅樹林僅露出樹冠部分;退潮時則出現大片泥灘地。
關渡除了是基隆河與淡水河匯流處外,並鄰近淡水河口,使河水與潮汐帶來的營養物質在此聚積。另外,在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時期,北有大屯火山群阻擋強風,因而使得關渡成為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
	
在關渡堤防外側為一片由水筆仔(Kandelia candel)所構成的紅樹林純林。水筆仔是臺灣現存4種紅樹林植物中唯一能夠生長在臺灣北部的植物種類。紅樹林植物生長在河海交界、潮汐往返的高鹽濕地。而水筆仔為了適應惡劣的植株環境,演化成奇特的胎生現象,幼株在成株上長出後才如同筆落入水中插入土裡,在泥沼中固定後才發根生長。此外,為抵抗河水、潮水往返生長出許多側支根加強支撐主幹並輔助根部呼吸。臨近的紅樹林還有社子島紅樹林、八里挖仔尾紅樹林、竹圍紅樹林等3處。
除紅樹林樹澤外另有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草澤共同組成關渡的濕地生態系。但由於水筆仔是強勢的先驅植物,大量產生後代拓展族群後造成蘆葦生長範圍日漸縮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