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棚智慧管理系統 政府管理蚵棚新利器

記者高維奇/報導

浮筏式牡蚵殖是西南沿岸漁業中的焦點產業,每年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眾多的蚵棚也為海洋創造其他魚類的棲息環境,豐富海洋資源。為解決沿岸蚵浮棚管理問題,管理單位引進蚵浮棚智慧管理系統,發展出棚架實名制定位技術,有效解決棚架大範圍監測難題。

工作人員在蚵棚安置RFID晶片。圖/台南市農業局提供

牡蠣又稱蚵,以水中浮游生物為食,不必投放任何飼料,在台灣已有數百年歷史,從早年的插竹法,發展迄今的蚵棚密集飼養方式。蚵棚大都放置在河川出海口附近的水域,以竹竿編製並綁浮筒,能隨著潮汐浮沈,稱為浮筏式蚵棚。蚵棚其吊掛的蚵串非常密集,也是許多魚蝦的庇護場所,類似魚礁聚魚的功能。海中許多微生物及小螺貝會附著在蚵殼上,引來小魚蝦蟹在蚵棚覓食,小魚引來大魚,尤其喜食螺貝類的黑鯛,是蚵棚區極大的族群。

蚵棚也為海洋創造其他魚類的棲息環境,豐富海洋資源。高維奇/攝

台南市農業局表示,蚵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也難以忽視,台南市政府投主管單位人員現場查核仍舊以搭乘公務船進行巡查,目視方式搜尋違規蚵棚既耗力又耗時。因此如何有效提升監測效率,成為管理單位極需克服的管理問題。

台南市漁港及近海管理所於今年)起與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合作,透過行政院海洋委員會與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的支持協助,研發蚵浮棚智慧管理系統,不僅成功發展出棚架實名制定位技術,更於安平漁港管理中心架設即時查詢平臺,有效解決牡蠣棚架大範圍監測難題。

蚵棚成為海釣熱門的釣點。圖/王志誠提供

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張懿副教授表示,該項蚵浮棚智慧管理系統是同時運用無人飛行載具與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等先進技術,分別於嘉義及台南沿海浮棚上安裝共計290組RFID晶片,每月利用無人飛行載具搭載晶片訊號接受器,進行大範圍航行監測,個別漁民的浮棚編碼與經緯度座標即時上傳至雲端地理資訊系統,建置完整的牡蠣棚架時間與空間資料庫,可提供管理者即時查詢及管理任務。

蚵浮棚智慧管理系統同時運用無人飛行載具與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等先進技術。圖/台南市農業局提供

張副教授進一步指出,現有技術仰賴無人飛行載具密集航拍,在監測頻率上仍嫌不足。因此,研究團隊已著手研發遠距離晶片訊號傳輸及接收天線,預期訊號接收距離可達3公里,接收範圍可含蓋鹽水溪以南至二仁溪口,將可每小時自動接收來自海上的棚架晶片訊號,完整監測海上牡蠣浮棚空間分佈。若此技術成功,不僅是管理單位的重要利器,未來更可開發智慧手機查詢界面,提供養殖漁民自主監測所屬棚架動態。

漁港所表示,市府非常期待研究團隊持續突破技術,不僅協助地方解決特定沿岸海業管理實務,未來將是國家推動海域空間規劃及管理制度上不可忽視的沿近海雲端平臺。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