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魚保育有成 雪霸國家公園曝原因
記者 姚崇仁/報導
臺灣的「國寶魚」臺灣鉤吻鮭(舊名櫻花鉤吻鮭),過去因為生存棲地破碎化的危機被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數量一度僅剩253尾,所幸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歷經25年的努力,如今野生國寶魚的數量已達6800尾,雪管處也曝光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改善高山溪及七家灣溪一號攔砂壩、農地回收造林、歷史溪流放流等,守護現存的棲地,讓國寶魚能夠自在的悠遊。

回溯國寶魚的歷史,最早是在1917年日治時代一名日本學者大島正滿和他的助理青木糾雄所發現的,並在1919年將台灣本島首次發現到的鮭魚命名為Salmo formosanus,而當時發現地點是在環山社,也就是現今台中市和平區環山部落,然而幾十年,喜歡低溫的國寶魚受到全球暖化影響,加上高山農業開發、攔沙壩阻隔等影響,導致數量銳減,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在1992年成立時統計,僅紀錄到253尾,國寶魚面臨到絕種的危機。
為了改善臺灣櫻花鉤吻鮭的現存棲地,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規劃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就包括了於2011年5月完成的「七家灣溪一號壩改善工程」,壩體改善8年後監測結果顯示,水質不僅短時間內即可回復,水棲昆蟲群集也大約在2.5個月內回復,而且在拆壩後形成的生態廊道也可以讓被颱風洪水沖到下游的臺灣櫻花鉤吻鮭有機會在回到上游水溫較低的棲地,除了擴大繁殖區域外,同時也可提升鮭魚對抗每年颱風洪水的能力。
另外在高山農業影響方面,雪管處表示,臺灣櫻花鉤吻鮭棲地所流經的武陵地區早期因為農業開墾,導致大量的農藥肥料造成水質劣化,土壤沖刷嚴重,影響棲地環境,於是決定協助農場轉型以及回收農地植樹造林,總計徵收8.1公頃土地,經過水質監測結果顯示,植樹造林的區域氮鹽濃度明顯降低,讓國寶魚可以安心生活,顯見農地回收確實達到一定成效。

除了守護國寶魚的棲地外,雪管處為了讓臺灣鉤吻鮭的族群可以分布的更廣,數量更穩定提升,自2006年開始陸續在司界蘭溪、南湖溪、羅葉尾溪、樂山溪、志樂溪等適合鮭魚生存的溪流進行放流,前年更是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跨域合作至合歡溪放流多達3000尾,是有史以來放流數量最多的一次,同時也結合翠巒及華岡2部落成立翠華國寶魚巡守隊,共同守護國寶魚。
經過雪霸處推動櫻花鉤吻鮭保育工作25年,目前估計七家灣溪及高山野溪族群達5059尾、羅葉尾溪及有勝溪等歷史溪流放流群族達1376尾,加上樂山溪、集訓中心、華岡水源地及小嘆息灣等地放流族群,總數已達6800多尾,對於國寶魚滅種的危機似乎稍稍舒緩,然而復育鮭魚重返歷史棲地自在悠游,仍是雪霸處持續努力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