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公約將修瀕危野生動植物國貿規範
環境資訊中心 報導
原標題:「550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規範 華盛頓公約將著手修訂」
第18次「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CITES)會議,簡稱COP18,將於8月17日至28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138個締約國家將透過決定和決議,在三年一度的會議上擴大和加強全球野生動植物貿易制度。
各國政府共交出56項新提案,以更新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的保護層級。
整體而言,這56項新提案可能會影響約550種物種,包括非洲象、長頸鹿、許多種蜥蜴、壁虎和蠑螈、陸龜、鯊魚、海參、馬達加斯加猴麵包樹和北印度紅木樹。
其中許多提案目的是納入CITES附錄II 清單、取得貿易許可,確保風險物種貿易的永續性。有些提案欲將瀕危物種標本列入附錄I ,禁止所有商業貿易。也有一些提案提供證據證明族群已經穩定或擴大,可以安全地從附錄I 轉移到附錄II 。
CITES新任秘書長、巴拿馬環境經濟學家易圭羅(Ivonne Higuero)說:「CITES制定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規則,是透過預防和扭轉野生動物族群量下降來確保永續性、因應生物多樣性快速流失(通常稱為第六次大滅絕)的有力工具。」
「今年的會議的重點是加強現有規則和標準,同時將更多受人類活動威脅的植物和動物納入CITES制度。」
COP18提案:大貓、大象、長頸鹿、犀牛、爬行動物、魚類和樹木
非洲和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面臨各種存續壓力,包括盜獵和非法貿易。COP18代表將討論是否建立CITES大貓特別工作小組,以加強保護亞洲大貓的行動。會議上還有關於非洲的獵豹、獅子以及南美洲的美洲豹的議程。
由於棲息地流失和其他壓力,長頸鹿的數量在過去幾十年間急劇下降。中非共和國、查德、肯亞、馬利、尼日和塞內加爾建議將長頸鹿作列入附錄II,以預防該物種持續衰退。
多年來,白犀牛角盜獵持續嚴重。儘管史瓦帝尼(以前稱為史瓦濟蘭)的南方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已列在附錄II,但有一條註釋禁止犀牛角的國際貿易。史瓦帝尼建議刪除這個註釋,以便出售330公斤的現有犀牛角庫存,接著每年出售20公斤的非致命性採集的犀牛角。
納米比亞建議將南方白犀牛從附錄I 轉移到II ,註釋限出售活體動物和狩獵戰利品,所有其他標本保留在附錄I 。
COP18將再次討論部分關於非洲象的提案。幾十年的象牙盜獵使族群量大減,非洲象於1989年從CITES附錄II轉移到附錄I 。1997年和2000年,CITES發現部分非洲南部的象群健康且管理良好,同意將波札納、納米比亞、南非和辛巴威族群列入附錄II 。1999年和2008年,這些國家的官方所有象牙登記庫存銷售權授予中國和日本。
現在,尚比亞提議將其大象族群從附錄I 轉到附錄II,以允許出售登記象牙庫存給CITES批准的買家以及部分特定非象牙貿易活動。
波札納、納米比亞、南非和辛巴威希望將已登記象牙庫存賣給CITES驗證的合作夥伴以及一些特定的非象牙貿易活動。他們建議透過修改註釋達成,雖然他們的象群列在附錄II,但目前不允許貿易。
為了客觀評估大象盜獵和象牙非法貿易的趨勢,CITES建立了非法殺害大象監測計畫(MIKE)和大象貿易資訊系統(ETIS)。這些平台的評估結果將作為締約方在大象保護和象牙貿易方面的決策依據。
最後一個象牙問題,也是CITES過去不曾遇過的問題,是以色列要求列出已滅絕物種清單。以國建議在附錄II中加入真猛獁象,以防止大象象牙被蓄意標成猛獁象牙來洗物種。
20個提案跟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有關。這兩類物種深具異國魅力,在寵物貿易市場越來越受歡迎。
是否將CITES規則應用於高價值魚類和樹種貿易、如何最佳管理非洲象,以及如何處理象牙等仍有爭議。非法殺害犀牛和犀牛角相關貿易也是議程重點。
代表們也將決定是否應該豁免由公約納管樹木製成的珍貴木製樂器。
Mulanje雪松是馬拉威的國樹。因為其黃白色木材能抗真菌、昆蟲,不易腐爛,價值非常高,被非法伐木者過度採伐。馬拉威提案將Mulanje雪松列入附錄II清單。
北印度玫瑰木是COP18中唯一被提案從CITES附錄中刪除的物種。孟加拉國、不丹、印度和尼泊爾建議從附錄II 中刪除這種用於木材、家具、樂器和許多其他用途的樹,因為數量充足且可永續伐採。
各國代表將評估每份提案,並以協商方式通過,或在必要時透過表決通過。除了分析提案本身之外,政府代表也可諮詢正式受CITES邀請提出意見的組織。秘書處的任務是評估提案是否符合既有貿易和生物標準,並審查技術和科學因素。
停止物種快速衰退的戰略
今年5月,IPBES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IPBES 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證實,世界各地的物種和生態系正在迅速劣化。物種減少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直接過度開發,包括非永續或非法狩獵、捕撈和伐木。
7月,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受脅物種紅皮書的最新更新顯示,過度捕撈已使兩種魟魚瀕危,人為獵補和棲息地流失導致7種靈長類動物瀕危。
該次更新還揭露更多全球淡水魚類存續狀況危急的證據。日本和墨西哥自由流動的河流減少、棲息地劣化、污染和入侵種威脅著大量物種。
除了修訂CITES附錄的56項提案外,COP18議程還力求通過未來幾年的戰略,透過協議的解釋和條款的實施,提高公約的有效性。
會議上也將提出CITES2020後戰略願景文件供討論和批准。該願景草案期望「到2030年,野生動植物的所有國際貿易都要是合法和永續的,符合物種長期保育的目標,有助阻止生物多樣性流失。」
戰略願景還強調CITES在如何促進實現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
CITES的成功跟堅實的法律基礎和有效的合規制度息息相關。如果有證據顯示締約方可能沒有完全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CITES提供技術援助和協助能力建設,使該國遵守規定。
如有必要,CITES還可以採取合規措施,包括建議暫停所列物種的所有貿易,甚至包括所有CITES列出的物種。
野生動物犯罪是議程重點
非法的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威脅著許多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同時破壞了國家經濟和依賴永續利用野生動植物的人們的生計。組織犯罪集團越來越多,增加了執法調查的困難度,以及國家公園管理員等執法人員的危險。
會議上將討論與網路相關的野生動植物犯罪、法醫學的運用、貪污、西非和中非野生動植物犯罪的威脅評估報告,以及如何透過非法貿易資料的儲存和管理指引決策。
代表們也將關注CITES秘書處、國際刑警組織、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世界銀行和世界海關組織在「國際打擊野生動植物犯罪聯合會」主持下,提供締約方的能力建構和技術支援。
有些締約方認為,應審查非CITES所列物種的貿易,以評估CITES是否可以在管理此類貿易方面發揮作用。
COP18將討論若干目前未納入CITES附錄中的物種和分類群的貿易問題,相關物種包括鳴禽、兩棲動物、海洋觀賞魚,考氏鰭天竺鯛和乳香。公約進行中的關於玫瑰木、鰻魚、鯊魚和魟魚的工作則牽涉已列入和未列入名單的物種。
CITES列出的許多野生動植物物種現在也有人工繁殖以進行貿易,但此種貿易活動不得對野生物種的存活產生不利影響。會議也將審議非野生動植物貿易的廣泛問題。
除了因應這些持續存在的問題外,CITES締約方還創造了許多成功案例,主要是永續利用和保育野生動植物,使農村社區獲得收入或增加糧食安全的案例,像駱馬、尼羅河鱷魚和雪花蓮。
會議上也將討論各種能加強原住民、地方和農村社區參與CITES決策過程的機會,以及如何加強與其他生物多樣性相關公約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