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喉蜂虎嬰兒潮 動物園發展育雛代工生產線

記者 陳璽安/報導

跨單位合作的「金門栗喉蜂虎棄蛋孵育研究計畫」,今(2019)年進入第5個年頭,有了前幾年的經驗,今年總算有了較豐碩的成果,順利孵化出超過20隻雛鳥,對人工孵育團隊是一大鼓舞。但這批「嬰兒潮」也讓擔任「鳥保姆」的保育員們忙得不可開交,要不是有其它人員加入支援,保育員們想喘口氣都難呢!

保育員依據鳥寶寶不同的日齡來餵食,種種繁瑣的食物準備及細緻的餵食模式,都讓保育員們深刻感受到為人父母的辛勞。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金門栗喉蜂虎棄蛋孵育研究計畫」自2015年開始執行,由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的野生動物研究團隊負責野地生態調查與「棄蛋」撿拾,華信航空負責「棄蛋」的即時運送,台北市立動物園則進行人工孵育與遺傳研究,幾年來合作團隊逐步修正各個環節的問題,今年栗喉蜂虎「棄蛋」的人工孵出及育成數量,總算有了較大幅的成長。

去(2018)年撿拾的83顆「棄蛋」中,人工孵出15隻雛鳥,順利育成5隻雄性幼鳥,目前都在穿山甲館內擔任「門面」,吸引遊客與攝影愛好者的目光;今(2019)年研究計畫一共撿拾了62顆「棄蛋」中,人工孵出24隻雛鳥,目前有一半的個體穩定成長中,這樣的進展大大鼓舞了孵育團隊。

今年撿拾的62顆「棄蛋」中,人工孵出24隻雛鳥,目前有一半的個體穩定成長中。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在去年撿拾的83顆「棄蛋」中,人工孵出15隻雛鳥、順利育成5隻雄性幼鳥,他們就是目前在穿山甲館內,非常吸引遊客目光的個體。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一次來了超過20隻栗喉蜂虎寶寶,團隊成員固然滿心歡喜,但想要養活人工孵出的鳥寶寶,從照養環境、食材選擇到餵食模式,每個環節都要儘量模擬野外的條件與情境,因此孵育團隊也被繁瑣的照養流程搞得人仰馬翻。

團隊中有3位主要負責照養的保育員,每日例行工作包括:幫鳥寶寶秤重、換盆及清洗、計算體重增重比例、調整食物比例重量、各類食材的準備、記錄等等;以準備食材來說,栗喉蜂虎的食物必須以富含蛋白質的昆蟲餌料為主,涵蓋幼齡麵包蟲、大麥蟲、小蟋蟀、蜂蛹、蟑螂、蜜蜂及乳鼠肉等多樣性的食材,人為加工處理後,還要添加綜合維生素及鈣粉,才能滿足雛鳥成長時所需要的能量和微量元素,每餐都須花費一個小時的準備時間。

栗喉蜂虎的食物,必須以富含蛋白質的昆蟲餌料為主,涵蓋幼齡麵包蟲、大麥蟲、小蟋蟀、蜂蛹、蟑螂、蜜蜂及乳鼠肉等多樣性的食材。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栗喉蜂虎寶寶測量體重。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除了準備食材,餵食方式也馬虎不得,保育員必須依據鳥寶寶不同的日齡,從初期的一天六餐,逐漸調整至五餐、四餐、三餐等等,此外,由於鳥寶寶們分批在不同日期出生,每每剛備料餵完一批同日齡的鳥寶寶,緊接著又要餵另一批不同日齡的鳥寶寶,且日齡越小的鳥寶寶,食物越是要精緻、小口,自然必須花費更多時間來準備,因此,保育員的行程有如走馬燈一般,再加上其它鳥種的人工孵育工作,讓保育員們忙得暈頭轉向,要不是有其它人員支援,恐怕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

守護栗喉蜂虎寶寶的過程中,讓保育員們深刻感受到為人父母的辛勞,人工孵育團隊已逐漸形成從備料到餵食的「育雛代工生產線」,接下來等著他們的是訓練雛鳥自行覓食及飛行的考驗,箇中辛勞非外人所能想像。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團隊一致的目標,就是希望鳥寶寶們可以健康平安、順利長大,相信在不久之後,鳥寶寶們也能跟叔叔阿姨們一樣,在穿山甲館展現牠們艷麗的身影。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