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生存戰 慈鯛用嘴守護幼魚
記者 陳璽安/報導
在競爭激烈的熱帶雨林水域中,有一群魚類演化出非常特殊的護幼方式,牠們就是慈鯛科的魚類,台北市立動物園指出,大部分魚類在幼魚出生後就任其自生自滅,但「慈鯛科」的魚類卻不同,牠們會持續保護子代,直到幼魚長大、可以自立更生,有些慈鯛科的魚爸媽甚至演化出「口孵器」的構造,用自己的嘴巴作為幼魚們的避風港,十分特別。
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新開放的熱帶雨林室內館,有專門照養熱帶雨林水域物種的區域,為了讓不同的物種都能生活在相同的水域中,保育員必須考慮到每個物種適合的大小、水質、生活區域、食性和隱蔽性等等,要滿足這麼多不同魚種的生活需求,可說是非常艱鉅的挑戰,也使得保育員選擇照養的魚種時,都是以狀況良好、適應力較強的物種為主。
然而,在混養的過程中,魚群的食性廣泛,且可能會攻擊其它魚類,成為棘手的大難題。台北市立動物園指出,由於大多數魚類都是雜食性,牠們為了生存,幾乎是有什麼吃什麼,才不管自己吃下去的小魚,是不是保育員辛辛苦苦拉拔大的「室友」!為了解決這個大難題,保育員早在單獨飼養階段就不餵活餌,以免誘發大型魚類追捕小魚的本能,長期馴化後,才讓今日熱帶雨林室內館的水域中的多樣且和平的榮景。
在激烈的生存戰中,「慈鯛科」的魚類演化出非常特殊的行為,也就是牠們會「護幼」!慈鯛科魚類會不眠不休地守護牠們的卵或是幼魚,有些「慈鯛科」的魚爸媽甚至演化出「口孵器」的構造,當牠們感到威脅時,就會把幼魚全部收進口中,讓幼魚不會受到攻擊。
慈鯛科魚類會一直守護孩子們,直到孩子長大可以獨立生活為止,也是這樣「慈父」、「慈母」的特質,讓牠們得到「慈鯛」美名。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民眾若到動物園熱帶雨林室內館參觀,不妨好好觀察生態魚缸中,說不定能看到半透明的小魚苗緊跟著親魚悠游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