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大屯溪生態廊道 讓魚兒順利回家

記者 姚崇仁/報導

台灣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溪流,不過有些溪流為了要防洪、蓄水灌溉、水力發電或是防砂等需求設置呢「偃壩」,不過這種設施會中斷原本連續的河道,使得洄游生物路徑阻隔。而位於新北市的「大屯溪」經過水利局等單位一年的努力,成功修繕傳統階段式魚道與新型魚骨型魚道,目前初步確認都有正常發揮作用,讓魚兒們得以順利回家。

大屯溪完成修繕傳統階段式魚道與新建新型魚骨型魚道工程,讓迴游生物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新北市府水利局指出,發源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大屯溪,流域周邊以農耕為主,人為干擾生態相對較小,去(107)年所執行的生態調查也發現,大屯溪出海口段的魚蝦蟹類資源豐富,有50%以上屬於洄游性物種,但是過去因為河溪整治或是水資源開發,導致洄游生物們無法順利回到上游的繁殖地,因此維持河段水域生態廊道暢通相當重要。

水利局表示,大屯溪流域自大屯橋往出海口這一段的堰壩雖來原本有打造魚道設施,但是這個傳統魚道已經設置超過15年,經過長年的自然力沖刷聚積砂石,每遇洪水就容易損壞,已逐漸喪失功能,對此水利局花費將近一年的時間,除了先將原本的傳統魚道改善外,還打造排砂率較高的「魚骨型魚道」,不僅做好生態保育,也有防砂功能。

水利局強調,階梯式魚道修復工程,改善了現況高達50公分的懸空落差以及執行團隊領先引用的管狀魚道設置,排除迴游障礙,除了可降低經費支出同時兼顧增加生物利用效益,另外魚道還有逐漸減速流速的設計,是利用水流進入及輸出的管徑差造成水流減速,可以讓更多的魚類有效利用,順利回到更上游的河川中成長

修繕傳統階梯式魚道,讓魚兒們順利回到更上游的河川中成長。 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水利局也提到,這一次的「大屯溪生物廊道改善暨洄游生物保育計畫」是由內政部營建署補助,民間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執行,目前初步確認兩種魚道都有發揮正常功能,未來也將續調查生態樣貌,並與民眾溝通合作維護,讓魚兒可輕鬆找到回家路,做好環境教育與生態保育

大屯溪生態廊道改善影片: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