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舉辦特展 反思人與鯨豚的關係

記者 姚崇仁/報導

四面環海的台灣時常可以看到鯨豚出沒,不過卻也經常發生鯨豚擱淺的事件,因此為了讓民眾了解鯨豚在過去及現在所面臨的生存問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即日起至明(109)年3月8日舉辦《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透過鯨豚類標本、操作多媒體互動遊戲,反思人類在環境保育議題中的角色。

科博館舉辦《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讓民眾探討人與鯨豚的關係。 科博館/提供

「拍岸鯨奇」特展的策展人,同時也是國內鯨豚專家的姚秋如博士表示,「鯨豚」是少數生活在水裡的哺乳類,大約在五千多萬年前,鯨豚的祖先從陸地向海洋發展,自古地中海地區逐漸向其他水域擴展,經過長期的演化,至今約有89種鯨豚,在全世界各洋區及部分的淡水河流棲息,然而原本從陸地到海洋生活的鯨豚,卻因為「擱淺」再度回到陸地上,顯示人類的發展影響了鯨豚生活環境,使牠們面臨生存危機,而兩者間的互動也成為重要的海洋議題之一

為了向大眾介紹鯨豚物種多樣性與生態面貌,並透過鯨豚與人類之間關係的發展,了解鯨豚所面臨到的問題,「拍岸鯨奇」展覽特別展出四大鯨魚標本,包括大村鯨、龍王鯨、江豚、白海豚,其中「大村鯨」是在1990年屏東後壁湖的擱淺鯨魚,後來送到科博館,成為館內典藏的第一具鬚鯨骨骼標本,而這隻鯨豚過去被研判屬於鬚鯨類「大翅鯨」,曾用這個名字巡迴世界各地展覽;一直到2003年經3名日本學者從解剖學、DNA等方式重新鑑定,才確認是新種「大村鯨」。

另一件珍貴標本化石是距今3000萬年前廣泛存在於地球的「龍王鯨」,牠的牙齒雖然有著異齒形特徵、前臼齒與臼齒外緣有具鋸齒形的突起,但是與其他的古鯨類,他們為了更適應水生環境,鼻孔更往頭頂方向移動、頸椎更為扁短、前肢扁平如槳且後肢明顯退化縮小,可以算是是古鯨類和現代鯨演化的分水嶺。

科博館第一具鬚鯨骨骼標本「大村鯨」。 科博館/提供

3千萬年前的廣泛分布地球的龍王鯨。 科博館/提供

另外,展品還包括了江豚及白海豚,前者是全球僅剩1000隻左右,而且是台灣最常見擱淺的鯨豚種類之一,後者則是只剩50隻的白海豚,兩者都是保育的重點物種,因此特展製作了兩款多媒體互動節目,呈現白海豚的真實型態、特徵與生活環境,並讓民眾實際模擬白海豚於大海中與同伴互動、獵食,感受海中環境的危機、污染與噪音,體驗人類對海豚所造成的傷害。

展覽中透過多媒體讓民眾體驗人類對海豚所造成的傷害。 科博館/提供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