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眾生平等 劉香蘭為流浪動物謀福利

記者 邱子喬/報導、攝影

國際交流-劉香蘭(左二)與WSPA合照

「吃飯囉!」每到傍晚時分,總會有一道精神飽滿的聲音劃破天際。

接著,狗群聞聲從山坡間奔出,落日餘暉映照著牠們的身軀,一身皮毛反射出點點光芒,直奔呼喚牠們的劉香蘭身邊,預備享受食物。

那片刻的美麗溫馨,是劉香蘭最深的懷念。

說起過去參與動物保護工作的種種,劉香蘭的經歷幾乎等同於台灣動物保護的發展史, 在政府還未對流浪動物投入照顧與找尋解決辦法前,劉香蘭早已採用絕育,試圖解決流浪貓狗問題,並竭盡所能救援了許多原本流浪在外,生命受威脅的貓犬們。

會關懷起流浪動物,劉香蘭的初衷很單純。出生於農村,自小家中有狗兒陪伴,家裡也飼養了多種動物,讓她自然視牠們為生活同伴。離開農村來到都市後,每每在街頭見到流浪的動物,總是放心不下,牽掛著牠們如何生存下去。

她猶記得,有天晚上走出超商時遇見兩隻孤零零的小狗,小狗睜著圓滾滾的眼睛,眼神裡充滿無奈與無助,小小的身軀與無辜的神情頓時讓劉香蘭動了憐憫心,立刻買了肉包餵飽牠們。隔天,兩隻小狗仍在那裡,一見到她便開心的搖著尾巴湊近,牠們認得她了,這讓劉香蘭感到欣喜,狗是如此具有靈性的動物,於是日復一日去餵養。

漸漸地,在那裡等她餵食的狗兒越來越多,數量最多時竟約200隻。狗兒懂得排隊領取食物而不搶奪,嚴格遵守群體裡的位階規矩,外地闖入的狗還會被吠叫驅離。

好長的一段時間裡,每個落日時分她總會準備好食物往山邊呼喚,狗群應聲自山坡間奔馳而下,到她身邊滿足的進食,健壯地生活下去。這段經歷堅定了劉香蘭照顧流浪動物的意念。

劉香蘭和動福會每個周末假日都到建國花市送養流浪狗。邱子喬/攝

走上動物保護之路,二十年來家人給她絕對的支持,提起兒女,她的神情流露出滿滿的幸福與驕傲,說他們是她最強而有力的後援,讓她能全力投入動物保護的各種行動,完全無後顧之憂,並在1998年成立動物福利環保協進會(簡稱動福會)。

她曾與各方愛狗人士一起抗議政府捕抓流浪犬,甚至直搗香肉店揭露真相,同時,她拿出積蓄租地、蓋狗舍飼養流浪犬,為牠們打針、治療再找人送養,但發現如果不控制住流浪犬的源頭數量,依舊會有更多的狗繁衍,永遠都無法送完。

於是她轉而推動黃項圈計劃,捕捉流浪犬帶回絕育中心進行結紮手術,術後悉心照料,待其傷口與體力恢復後,再配戴上黃項圈作為標記,將牠們放回原處或是開放認養,使繁衍數量受到控制,所需花費都由劉香蘭自掏腰包。遺憾的是,原本預期持續八年的黃項圈計劃畫,在執行三年後因故暫停,但概念和政府目前所推的TNR政策相同。

希望引導孩子從小建立起良好的動物保護與動物福利觀念,動福會因此組成動福兒童表演劇團,在101年舉辦巡迴舞台劇表演,針對成年人則辦理講座活動。此外並在週末假日到建國花市設攤提供動物免費認領養。

劉香蘭和動物福利環保協進會於週末假日在建國花市提供免費領養。邱子喬/攝

動物福利的定義是什麼? 劉香蘭認為是「動物們真正需要的生活環境和對待」,考慮一個生命於生活中真正的需求,從動物的心理到生理皆應如此,不是以個人喜好而任意對待。至於為什麼能長期對流浪動物投入無限的愛心與付出?她說自己並非他人口中的狗痴或是貓痴,而是以眾生平等的信念去對待所有生命,不歧視物種。

「我可以自傲的表示,沒有劉香蘭,台灣沒有所謂的動保。」她說過去在動保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催生出動物保護法,但現行的動保法仍有需要改善的部分,動保觀念應回歸動物最基本的需求。

貓狗或其他動物不會說話,也沒有選票,無法為自己的生存權益發聲,劉香蘭心中還有個大願,那就是當面對動物福利、動物保護等相關議題時,社會大眾、政府以及動保團體都能學著放下,學習包容和不自私,和動物和諧並存。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