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除沙氏變色蜥 分公母抓更有效
記者 陳璽安/報導
外來種的入侵會對原生的生態環境造成莫大影響,沙氏變色蜥就是其中之一。為了移除沙氏變色蜥、維護生物多樣性,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日前舉辦「移除外來種沙氏變色蜥與保育生物多樣性」活動,偕同當地公私單位及當地里民,於嘉義公園展開沙氏變色蜥的調查及移除工作。
沙氏變色蜥的母蜥在一次繁殖季可產下2至10隻幼蜥,因此對於壓抑其族群數量來說,清除母蜥更有效率,故在當日的活動中,林管處會教導民眾如何分辨公母,計算移除成果時也會將公、母成蜥及幼蜥分開計算。當天活動一共有140名大小朋友參加,眾人在烈日下汗流浹背,一整天下來,共記錄23隻沙氏變色蜥,移除10隻,其中公、母成蜥及幼蜥各為4隻、5隻、及1隻。
沙氏變色蜥原產於古巴和巴哈馬群島,牠們雖然體型不大,但會與原生物種競爭資源,或是夾帶疾病或寄生重給原生物種,且牠們的食性廣泛,舉凡蝸牛、蛞蝓、蜘蛛、螞蟻等無脊椎動物,或是體型較小的青蛙或小型蜥蝪等兩棲爬蟲類,都可能成為牠的盤中飧,長久下來,會影響當地農業生態以及森林環境,對當地生物多樣性也會造成負面影響。
2000年,台灣首度記錄到沙氏變色蜥,地點就在嘉義水上鄉,而花蓮與新竹也分別在2006年與2014年發現沙氏變色蜥族群。由於沙氏變色蜥跳躍能力佳,常隨著移植的花木移動,擴散能力驚人,嘉義縣林管處表示,水上鄉成功國小是牠們的核心熱區,多年來已經擴散到嘉義市甚至六腳鄉。
嘉義林管處表示,外來入侵種是人為疏忽對本土生物造成災難,除了縣府的獵蜥計畫,林管處這邊也委托嘉義大學、真理大學等單位進行監測與移除相關工作,並積極與當地東川里合作,希望透過在地公民參與,落實自然保育工作,若民眾在社區發現疑似沙氏變色蜥的蹤跡,可到臉書「群策群力防沙蜥」社團留下資料,嘉義林管處與嘉義大學生物多樣性中心將會立即前往調查與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