鱔和鰻 龜和鱉 有人搞混
記者高維奇/報導
端午節逛牛墟時來到賣鳝魚、鰻魚、烏龜和鱉的攤商前,兒童指著鱉說那是龜,也分不清鱔魚和鰻魚,熱心的商家來個機會教育,許多大人也上了一課。
鱔魚與鰻魚像蛇一般的外型,身上滿是黏液,很難徒手牢抓,也都是餐桌上的美味,然而兩者卻是截然不同的物種,鱔魚背部為黃褐色,腹部則顏色較淡,全身皆有不規則的黑斑紋,與灰白色調的鰻魚很容易分別,只是現代人常吃炒鱔魚、蒲燒鰻,卻很少看到活生生的鱔魚和鰻魚。
就生活環境而言,鱔魚棲息地是在水田、淡水湖泊等泥質地,比鰻還容易發現,繁殖成長都在同一棲地。除台灣外,東南亞、菲律賓、日本、印尼也都有鱔魚。台灣早年農業時代未大量使用農藥,河川水質乾淨,可以輕易捕捉到鱔魚。捕捉野生鱔魚為長筒竹籠子,在裡面放置蚯蚓吸引鱔魚讚入,特殊的人口設計讓鱔魚只能進不能出。由於鱔魚屬於夜行性,捕鱔人通常在傍晚安置誘捕籠,隔天早上收籠。
環境改變後,在台灣要捕獲野生鱔魚已很難,現在都以人工繁殖方式飼養,除了本土品種,也有引進台灣多年的孟加拉膳魚,型體粗大。
而鰻魚的生存環境很特殊,橫越河川和海洋,以最常見的白鰻為例,母鰻在海中產卵後即死亡,孵化後的幼苗隨著洋流到台灣、中國大陸、韓國及日本的河口,體色逐漸變黑,而稱之為鰻線,也養鰻業者捕捉的鰻魚苗。鰻線進人河川後開始覓食成長,也因此在河川可以捕捉到鰻魚,直到長大要產卵時才又游回大海。也因此鰻魚迄今難以人工繁殖,仍需每年到河口捕撈鰻魚苗人工養殖。
斑龜是台灣體型最大的澤龜,一般人說的烏龜就指斑龜,早年的河川、埤塘、沼澤都可以發現,隨著河川汙染,野生斑龜逐漸減少,近年來許多宗教團體放生斑龜,都來自養殖場。
和龜混淆的鱉,兩者都列為龜鱉目,斑龜為澤龜科,鱉為鱉科,為軟殼水生龜的通稱,兩者的相似度比鱔、鰻高。台灣人絕少食用龜肉,卻視鱉為滋補聖品而大量捕捉,在農業時代,野生鱉的數量即遠低於龜,為應付食用需求,台灣很早就開啟養鱉的行業,從養殖場逃脫的鱉就在養魚池、人工湖等覓食棲息,也開始出現專業捕鱉人。
兩者相比較,鱉較富神秘色彩,例如傳說被鱉咬到必須等打雷受驚嚇才會鬆開,去年Line群組一段鱉順著水柱跳起死咬水龍頭不放的影片,引起網友瘋傳熱議;媒體偶會報導某人捕獲巨鱉,因不敢殺而放生等等。
台灣斑龜與本土的材棺龜、食蛇龜等陸龜在外型上不難辨識,反而與俗稱巴西龜的紅耳龜容易混淆,內行人從兩者在龜殼紋路色澤即可分別出來,特別是眼睛後面的紅色條紋是巴西龜的主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