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蟬鳴共譜夏日交響曲

記者高維奇/報導

在市區聽到蟬鳴愈來愈不容易,想洗滌生活煩憂,不妨走一趟原始林區,在台南市海邊保安林地防風林,千萬蟬鳴共譜夏日交響曲。

台南市安平四草大橋附近海邊防風林蟬鳴不絕於耳。高維奇/攝

走進台南市安平區四草大橋附近由木麻黃、構樹、苦楝樹、草海桐等樹木組成的防風林,蟬鳴聲不絕於耳,由音量可以推測蟬的族群很大,根據調查,當地以紅脈熊蟬為主,雄蟬在白天不斷鳴叫吸引雌蟬交配,另一種台灣暗蟬以城西保安林地的密度較高,通常在晨昏時段鳴叫。

停駐在苦楝樹幹上的紅脈熊蟬。高維奇/攝

循著蟬鳴走進林區,感覺整片防風林都是蟬鳴聲,抬頭往上看樹梢卻很難發現蟬。其實,要清楚看到蟬,應該往樹幹搜尋,以紅脈熊蟬為例,多半停棲在樹幹上,以極堅硬的針狀口器垂直的插入樹幹吸食汁液。在眾多樹木中,苦楝似乎是紅脈熊蟬的最愛,有時候一發現就是十幾隻停在樹幹。

紅脈熊蟬外表完美融入苦楝樹皮裂痕所形成的圖樣。高維奇/攝

不過,蟬的外表很像樹皮的顏色,當牠靜止不動的時候就很難發現其行蹤,尤其是紅脈熊蟬停在苦楝樹幹上,黑色身體及橙紅色翅脈,完美融入苦楝樹皮裂痕所形成的圖樣,不得不讚嘆造物者的巧妙。

蟬成蟲的壽命很短,防風林常可看到死蟬。高維奇/攝

紅脈熊蟬為平地種,數量多,喜歡棲息於苦楝、構樹、柳樹、樟樹、菩提樹等平地常見樹種,每年5至9月在城市的公園、校園、行道樹都可以發現,除了蟬鳴,也可以發現蟬蛻及死蟬,因為蟬的成蟲期只6至8週,生命非常短暫。但隨著人為開發,野生林地日漸減少,公園校園土地水泥化,大量噴灑蟲劑等,都不利蟬的繁衍棲息,現在都市較難聽到蟬鳴,聲響規模也不大。

而保安林地有紅脈熊蟬大量出現,代表土壤與環境適合生存繁衍,蟬的若蟲(蟬寶寶)生長地底下,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維持生命,豐富的腐質層則代表當地環境穩定,少有人為干擾。

當雌雄蟬交尾後,雌蟬就用堅硬的產卵管刺入樹枝產卵,若沒有被天敵吃掉,經過一段時間孵化成若蟲,掉下樹枝,利用挖掘足鑽進土壤。紅脈熊蟬約5年一個世代,卵期240至260天,若蟲從泥土鑽出找一棵適合的樹作為羽化成蟲的場所,也是最後一次脫殼,其殼稱為「蟬蛻」,是常用的中藥材。

蟬若蟲羽毛成蟲留下的殼稱為蟬蛻。高維奇/攝

每種不同品種的幼生期在土裡生活的時間不同, 甚至有所謂的「十七年蟬」,就是在土裡生活長達17年,非常特殊。

台灣暗蟬雙眼紅色、翅膀有「閃電」標誌,造型特殊,相對紅脈熊蟬的食物較多樣化,台灣暗蟬食性非常專一,專挑木麻黃,台灣西海岸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都有分布。

蟬聲易吸引民眾好奇捕捉,有人抓回家後才發現不知要餵蟬什麼食物,也不知如何取得樹汁,且被捕的蟬也不會鳴叫,最後放生了事。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