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金龜子重溫兒時童趣
記者高維奇/報導
抓金龜子綁著細線讓牠飛,曾是很多人童年的回憶,現在小孩已經不玩金龜子了,阿公帶著孫子經過河堤步道邊的鳳凰樹下,看到樹上滿是金龜子,仍手癢抓了幾隻帶回家重溫兒時童趣。
早年生存貧困,能夠買玩具的家庭不多,鄉下兒童只能就地取材找樂子,抓金龜子是普遍的童趣,每年4至9月,在鳳凰樹、田菁、想思樹等豆科植物都可以輕易抓到。金龜子長約2.2至2.7公分,停駐在植物上啃食嫩梢或嫩葉或吸吮花蜜,目標顯著很容易被發現,且警覺性不高,不會馬上飛走,很容易抓到。或者用手搖晃枝椏,好幾隻金龜子就會掉落,如果不馬上抓,一會兒就會飛走或鑽入泥土中,且鑽洞的速度很快。
被抓的金龜子受到驚嚇,會排泄出極腥臭的黏液,玩金龜子後沾滿手掌,當年的小孩子不在意這種事。早年金龜子的玩法全國一致,就是以裁縫細線綁在最大的胸足上放飛。被抓著的金龜子胸足會不停擺動,足上又有倒勾刺,要將線套在胸足與身體之間的關節並不容易,玩伴們必須合作才能順利完成。線的長短不一,有的長達數公尺讓金龜子彷彿在空中飛一般。
抓來玩的金龜子學名「台灣青銅金龜」,體色為鮮麗的綠色,具亮麗的金屬光澤,夜晚有趨光性,不同角度及閃光燈照攝下會有金銅的色澤。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常見成群棲息於豆科植物。雖然金龜子是很多人的童年遊戲,當年對金龜子的了解不多,很多人迄今還不知道土壤中常發現的「雞母蟲」就是金龜子的幼蟲,會危害很多植物。
母金龜子會鑽入土中產卵80至120粒,卵18日孵化,蟲體呈U字形彎曲,體長2.5至3.0公分,初期為白色,老熟時呈淡黃色,頭部黃褐色,會啃食很多植物根部,以甘蔗為例,幼蟲每於8月至次年2月間會食害蔗頭部位,蔗株因而枯死或生長衰弱而倒伏,同時為害秋植蔗苗、根帶、芽及蔗苗兩側,導致蔗苗無法發芽。成蟲啃食嫩梢或嫩葉,致使新梢無法生長,且常2至5隻成蟲集中取食,致使新葉被啃盡而僅枝條殘存。
可能是保護動物教育向下紮根已收成效,早年抓到的金龜子幾乎都被玩到死,現在阿公在孫子面前示範玩金龜子,小孩子一時間覺得驚奇好玩,之後也會要求阿公將金龜子放走,也不會要求再抓金龜子來玩,可見金龜子對現代小孩的魅力已不再。
倒是目前仍流行的養鍬形蟲很受學童歡迎,同樣是甲蟲,卻有不同的流行期,目前也有少數人試著飼養青銅金龜,但沒有形成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