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錦蛙 雨後鳴叫聲匹敵牛蛙

記者高維奇/報導

最近時常下雨,也是蛙類求偶交配的時候,有民眾在聽到如牛叫的蛙鳴聲,以為是可以食用的野生牛蛙,夜間持手電筒循聲找尋,赫然發現是一種從來沒發現的怪蛙--亞洲錦蛙,如蟾蜍大小的身體,鳴聲卻匹敵牛蛙,在市郊住宅車庫就可以發現。

豪雨過後,台南市郊有民眾在其透天住宅的車庫發現亞洲錦蛙。高維奇/攝

本土青蛙、蟾蜍求偶鳴叫聲不會很大,是很多人童年的環境聲響記憶,夜間對睡眠的侵擾不大。牛蛙引進台灣人工養殖後,脫逃及人為放生使牛蛙大量繁衍,形體碩大,比牠小的蛙類都是獵食對象,嚴重侵佔本土蛙類的生存空間,也讓雨後的蛙鳴交響曲多了「重低音」,有人好奇循聲找牛蛙,這幾年常發現是亞洲錦蛙,與牛蛙鳴聲略有不同,沒有仔細比較,會讓人誤以為是牛蛙。

亞洲錦蛙遇到攻擊或刺激時,會將身體像吹氣球般的鼓起。高維奇/攝

有人每天半夜被似牛叫的蛙鳴噪音吵醒,一開始也以為是牛蛙,發現是蟾蜍般大小的亞洲錦蛙發出來的聲音,經環保局測量,蛙鳴聲竟高達70分貝,實在驚人。民眾抱怨投訴的動物噪音最普遍為狗叫,夜鷹的噪音也很讓人難以忍受,大清早雞啼擾人清夢也有人投訴,現在又多了蛙鳴。

雨季是蛙類的繁殖期,夜間蛙鳴聲不絕。高維奇/攝

根據要境資訊中心的報導,亞洲錦蛙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及大陸華南地區,相較於其他蛙種,似乎更能適應不同的棲地,能適應不同棲地,農田、果園、道路、水溝等都可生存,在含有很多腐植質的積水環境中也可出現。亞洲錦蛙最早在 1998年由楊懿如博士在高雄林園、鳳山水庫一帶發現,目前所知其分佈範圍,往北到台南縣關廟鄉、龍崎鄉,往南到高雄縣林園鄉,往東則到屏東縣內埔鄉、萬巒鄉,另外,在高雄縣美濃鎮地區亦有零星分佈。由於繁殖力強,最近幾年由南往北繁殖,雲林及彰化縣陸續發現其蹤跡。

在台南地區,繼台江國家公園城西保安林地發現亞洲錦蛙後、安南區長安國小校區,台江文化中心周邊也淪陷,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將持續監測其出現區域,並著手規劃防治。長安國小師生意外在校園發現亞洲錦蛙,並上一堂生物課程,老師教導學童不要任意碰觸來路不明的生物,以免中毒。

亞洲錦蛙族群擴張,可能對本土蛙類物種生存造成衝擊。圖/袁萬七提供

亞洲錦蛙雌蛙生殖力驚人,卵多達2萬餘粒,而蝌蚪期僅需約2至3星期即可變態成小蛙,動物咬它會嘴麻,所以都不敢吃,幾乎沒有天敵,其皮膚具有毒性,誤食有中毒危險,族群有持續擴張的趨勢,現在連市郊住宅區都有可以發現,這幾天下豪雨,有市民在透天厝的車庫發現亞洲錦娃。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