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蝦適合溪流生態 人工養殖難存活
記者 姚崇仁/報導
林務局花蓮林管處自去(107)年起於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的加塱溪流域展開二年期的溪流資源調查後,不僅發現到郝柏村蟹和青毛蟹等洄游蟹類,還有在水族館裡常見的「網球蝦」也在野外被發現,然而林管處也藉此呼籲網球蝦並不適合人工飼養,常會因為缺乏多樣性餌料而在短時間內死亡。
花蓮林管處表示,「網球蝦」學名為「刺足仿匙蝦」,因為擁有近似天然木紋般亮麗的顏色,和有別於一般淡水蝦的特殊行為,在近幾年成為了水族市場的新寵兒,至於「網球」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牠們的觸手特化成扇形網狀的第一、第二對螯足,總共八個半圓形扇網組合而成的四個橢圓形網,看起來就像是網球拍一樣,而這樣的特徵也提供牠們比其他蝦類有更多的捕捉面積。
至於「網球蝦」的捕食方式,就跟棒球捕手的接住高速投球行為一樣,牠們會接住來自水流快速迎來的各種小生物,由於網球蝦生活在臨海洄游性生態豐富的溪流中,因此也因應環境發展而演化出獨一無二的特殊外型與動物行為,在全世界的淡水蝦中算是十分特別的物種,但也因為這樣而經常被當作人工養殖的生物之一。
負責溪流調查的林在田表示,在臨海溪流中,無時無刻有大量蝦苗魚苗、有機碎屑、微小水棲昆蟲順著水流沖入河道中心水域,提供了在湍急水域等待捕捉的網球蝦豐富多元的食物來源,但是一般人工環境無法隨時提供多樣性餌料,即便人工細心餵食也活不久,因此十分不建議飼養,而且經常可見水族養殖愛好者因不熟悉網球蝦的原生環境與食性,往往在購買後僅飼養短暫時間後就死亡,網球蝦便成為無辜的養殖消耗品。
林管處也強調,要看到又大又多的網球蝦族群,洄游性生態必然重要,如果溪流中的基礎洄游性物種像是匙指蝦、長臂蝦、禿頭鯊等幼苗消失減少,以此為食的網球蝦個體也不會太大,這也是為什麼臨海溪流的生態保育對於網球蝦來說相當重要。
林管處表示,林務局近來推動國土生態綠色網絡,因此開始著手調查各條發源自海岸山脈獨流入海的溪流,經過2年的調查,總計調查出10種魚、7種蟹、21種蝦,而國土綠網計畫除了生態調查紀錄特色物種,也希望連結環境資源、提倡保存利用,維繫社區溪流生態資源文化知識傳承與保育,共同經營森川里海永續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