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生館成功復育 金黃色太平洋海刺水母

記者 姚崇仁/報導

位於屏東車城鄉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是國內復育海洋生物的重鎮,近日海生館透過嚴格控管水溫,以及專業人員一番努力後,成功復育出飼養難度高且體型最大的「太平洋海刺水母」,同時也在館內展出,讓民眾可以親眼目睹,宛如在大海表演彩帶舞的美麗翩翩舞者。

屏東海生館成功復育出黃金色的太平洋海刺水母。 海生館/提供海生館指出,太平洋海刺水母的傘徑最長可達30公分,中間白色帶狀手腕有4條,傘緣棕色觸手有24條,都可以達到80公分至100公分左右,是所有自行繁殖水母種類當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由於傘狀的泳鐘呈半透明的金黃色,泳鐘邊緣及觸手呈現咖啡色,又被稱為「太平洋黃金水母」或「黃金咖啡水母」,主要分佈於太平洋和印度洋所有區域,常見於日本、西伯利亞海岸及阿拉斯加北部至墨西哥海域,常在冬季出沒。

海生館表示,平常以小蝦、魚苗為食的太平洋海刺水母,相較於其他種類的水母,飼養難度偏高,因為牠們對於環境和溫度很敏感,需要隨時嚴格管控水溫,並安排專業人員維護及照顧,經過團隊參考諸多相關資料,長時間的努力後,調整出最適宜生長環境,終於成功在今年復育成功

海生館成功復育出許多隻太平洋海刺水母。 海生館/提供海生館也提醒,太平洋海刺水母外型雖然優美,但是牠們的毒性極強,被螫傷後會產生刺痛感,牠們平常也是利用觸手接觸獵物時,刺絲胞使獵物癱瘓,最後再送至口腔被消化,雖然很少會導致人類死亡,但還是要呼籲民眾若在海邊遇見野生水母,切記千萬別被她們美麗的外表所矇騙而輕易去觸碰牠們。

太平洋海刺水母目前展示於世界水域館的古代海洋區,搭配台灣水域館先前展示的海月水母及仙后水母,能夠讓遊客在海生館內體驗各式水母的奇幻漂流旅程,若是想要進一步感受觸摸水母的真實觸感,也可參加夜宿海生館活動,隨著導覽解說到海生館後場了解水母的繁殖過程。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