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鵝分不清 小鵝養大變鴨子

記者高維奇/報導

有人鵝跟鴨分不清,剛孵化出生的小鴨小鵝更不用說了,台南市有民眾在路邊攤買10隻「小鵝」,養大後卻成了鴨子,回去找攤商理論,已不知去向。

圖為剛孵出幾天的中國鵝。高維奇/攝

一名台南市民在路邊看到有人賣小鵝,以每隻250元的代價買了10隻,比小鴨貴很多,因為分不清小鴨小鵝,買了就帶回家飼養。養了一個月餘,家中長輩告知那是鴨子,是如假包括的土番鴨,從外型就很好分別。被騙的民眾只能自認倒霉,誰叫自己連鴨鵝都分不清呢。

長大後的褐色中國鵝,俗稱台灣土鵝。高維奇/攝

養小鵝變成鴨的民眾說,看到有人養鵝當寵物很有趣,飼主告訴他,鵝剛出生就開始養,才會亦步亦趨跟著飼養人的人,主人叫其呼名亦會出聲回應,有陌生人到訪則大鳴大叫提醒主人注意。他說,家住淺山丘陵地,環境雜草很多,大家都說蛇會怕鵝,因此想養鵝當寵物,除草兼防蛇,一舉數得。

黑色母番鴨特徵明顯,不太會和鵝混淆。高維奇/攝

鴨與鵝同為雁鴨科,早年在農村生活的民眾應該不難判別,當年農村以飼灰色的中國鵝、黑色的紅面鴨為主,超長的脖子是鵝最強烈的特徵,兩者叫聲也截然不同。之後農村也有人養褐色的蛋鴨及雜色系的土番鴨,也都很容易和鵝分辨,至少體型差很多。鄉村都市化後,農村零星養家禽非常少,以集中大型養禽場為主,年輕一輩少看過鴨和鵝,確實有人鴨鵝分不清楚,更不用說分辨小鴨和小鵝了。

白羅曼幼鵝。 高維奇/攝

尤其近年來鵝和鴨都以白色為主流,白鵝為「白羅曼」品種,脖子較土鵝短,與白色的土番鴨放在一起,乍看之下真的會混淆,但再仔細端詳,兩者細節還是差很多。

長大後的白羅曼鵝,是台灣地區飼養最多的鵝種。高維奇/攝

據飼養者的經驗,要養來當寵物,大家還是喜歡養土鵝。根據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的資料顯示:中國鵝原產中國東北,分布於亞歐各地,目前正統中國鵝只有白色與褐色兩種,屬輕型鵝種,頸長、尾短向上,纖細優美體態類似天鵝。成年公鵝體重5.5公斤,母鵝重4.5公斤在台灣之母鵝年產蛋數僅約30個。中國鵝多飼養於桃園、新竹地區,民間鵝種多以兩種中國鵝雜交飼養。白羅曼屬中型體型之鵝種,全身羽毛白色,眼為藍色,喙、腳脛與趾均為橘紅色,生長迅速,成熟公鵝體重 6.0至6.5公斤,母鵝體重 5.0至5.5 公斤,年產蛋數40至45個,目前白羅曼是台灣地區飼養最多的鵝種,不少公共景點的水池以白羅曼鵝替代白天鵝。

白色土番鴨,乍看之下以為是白羅曼鵝。高維奇/攝

絕大多數的商家不會以小鴨當小鵝賣,因為養一段時間就會漏氣起糾紛,想要購買還是多方打聽信譽佳的業者,或上網向業餘養禽者的社團探詢相關資訊,才不會再發生小鵝養大變鴨子的情事。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