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輸入沒考慮後果 綠鬣蜥成難解之題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理事長/李朝全

最近在新聞媒體報導上經常可以看到「巨大綠鬣蜥嚇壞民眾」、「某單位捕獲上百隻綠鬣蜥」、「網賣綠鬣蜥肉有人大膽煮來吃」等標題,究竟綠鬣蜥是什麼動物、為什麼要大量捕捉、到底適不適合下肚,本文將會深入探討綠鬣蜥的各項議題,其中像是當初在開放進口時並未想到未來的後果,以及現在是各地方政府難解之題,另外還會特別介紹其他的外來入侵種動物。

原產於中南美洲的美洲綠鬣蜥(Iguana iguana),最早在 2001 年開始能夠合法進口,因為綠鬣蜥外型酷似恐龍,再加上幼蜥翠綠討喜的外表有不少民眾覺得很可愛,在國內曾掀起一股把綠鬣蜥當寵物養的熱潮,但有部分的飼主在飼養前並未考慮到綠鬣蜥屬於大型蜥蜴,大部分綠鬣蜥長大後體型可長達1到1.5公尺,有的甚至可以長到2公尺,當飼養空間無法容納後便會選擇棄養,進而造成了野外綠鬣蜥族群產生。

由於綠鬣蜥繁殖力強,一次大約能繁殖40到70顆卵,再加上綠鬣蜥在台灣的天敵少之又少,很迅速地擴張野外族群,雖然綠鬣蜥並非肉食性動物,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巨大的身軀和外表可能會嚇到一般民眾,有的時候牠的尾巴也會掃到民眾,而綠鬣蜥除了吃樹木植物之外,也會吃葉菜類、豆類、瓜類的幼苗嫩苗,破壞農民辛苦栽種的農作物,而近年來在中南部地區野外造成不少危害,也讓中央及地方政府開始重視綠鬣蜥問題,想盡辦法執行移除計畫。

解決問題的方法包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9年預告訂定「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之種類」草案,並將綠鬣蜥納入公告名單中,飼養綠鬣蜥需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登記備查,且未經主管機關同意不得繁殖,另外許多縣市也有請專業團隊進行移除計畫,也有的會祭出獎勵辦法鼓勵民眾獵捕。

而在開放民眾獵捕的同時,有的人卻提倡吃綠鬣蜥可以除害,雖然說吃下肚的確是一種處理屍體的方式,但食用綠鬣蜥其實可能會有寄生蟲問題、重金屬以及病毒,因為兩生爬行類經常會把無法代謝或排出的有害物質儲存在骨質、內臟、脂肪裡面,而且像是近期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就疑似是食用野味的關係而爆發的,所以我也相當納悶為什麼會想要吃綠鬣蜥,期望民眾不要再吃綠鬣蜥了!

除了綠鬣蜥之外,台灣也面臨到不少造成生態平衡或影響,像是紅火蟻、福壽螺、荔枝椿象、埃及聖環都是外來種,其中與綠鬣蜥情況相近的埃及聖環,因為已經影響到黑面琵鷺的生態,同樣也是近幾年政府在想辦法移除的對象,有如此多的問題,我想主要是因為當初政府在開放進口時並沒有遠見,沒有事先預防這些動物們所造成的後果,等到事情已爆發在想辦法處理已經來不及,畢竟在地球村的社會中,各個國家間的動物輸出、入很頻繁,沒有防範的話勢必會無玩無了。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