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保育類山羌 在日本野化遭撲殺
特約編譯 小陸/譯寫
山羌是中型犬大小的鹿科動物,原產於中國東南部與台灣,在日本則由動物園等單位飼養。過去因為動物園管理不慎,導致山羌脫逃後在伊豆大島和房總半島野化,2005年被日本政府指定為「特定外來生物」。雖然東京都與千葉縣分別於2007年和2009年起制定撲殺計畫,山羌數量仍年年增加。
1970年,一場颱風吹垮了東京都立大島公園的柵欄,園內飼養的10多隻山羌脫逃。山羌1歲左右就能繁殖,全年皆可生產,加上伊豆大島境內沒有狼和熊等天敵,使得山羌數量快速增加。
根據東京都環境局2010年的調查,伊豆大島約有3,000隻山羌。他們估計每年捕捉1,000隻,5年後就能澈底撲滅;可是,明明按計畫捕捉,農損與市區目擊次數卻不減反增。2014年,東京都進行修正調查後發現,島上山羌竟暴增至1萬1,000隻,比島民8,300人還多。
野化山羌會吃那些梅花鹿不吃的伏牛花等植物,破壞梅花鹿與植物所建立的相輔作用,危害日本生態。此外,牠們嗜食伊豆大島特產——明日葉,以及橘子、柿子、菊花等農作物。2014年,鳥獸在伊豆大島造成的農損金額約581萬日幣(約163萬台幣),其中約380萬日幣(約106萬台幣)出自山羌。
千葉縣的山羌數量更多。1950年代中期,從千葉縣勝浦市行川樂園脫逃的山羌在房總半島野化。2007年,房總半島的山羌數量估計約3,400隻。
2008年1~2月,日本野生動物攝影師宮崎學在當地架設4台無人攝影機,拍攝到大量山羌。得知房總半島的山羌密度後,宮崎學那時認為一切為時已晚。
宮崎學在個人官網指出,房總半島多是險峻山地,山羌一旦入侵內部,就幾乎無法捕捉。即使在平地大量撲殺,山羌肯定也會從深山不斷湧現。果不其然,根據《朝日新聞》的報導,2015年千葉縣境內的山羌暴增至5萬隻,是2007年的15倍。
日本的山羌捕捉後幾乎就是撲殺一途。雖然也有部分用於食用肉品或皮革製品,可是要跟產業結合,除了必須設置肉品處理場,還有人才培育和獲利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東京都接受《產經新聞》採訪時就表示,他們以即早驅除山羌為優先要務,產業化可能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