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水庫食蛇龜保護區 亞洲第一

記者 何宜/報導

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對野生動物需求大增,造成許多盜獵走私行為。而食蛇龜及柴棺龜也因其食用價值,面臨人為捕捉造成族群威脅。由於翡翠水庫集水區內有全世界最穩定的食蛇龜野生族群,因此去年12月行政院農委會核准劃定設立「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目前食蛇龜族群相當穩定。

陳添喜拿著食蛇龜表示現在數量已趨穩定。   何宜/攝

食蛇龜與柴棺龜目前已列為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同時也是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II中物種,但卻因為大陸市場需求,不論是想將烏龜當成中藥材或是寵物,都讓台灣時常查獲走私情況。

食蛇龜因為性成熟需要10幾年,野生族群孵化率低於一成,於是人為獵捕嚴重容易造成族群滅絕。海巡署去年8、9及12月分別於高雄、東港及蘇澳等地,查獲2,626、2,439及2,010隻正要被走私至中國的食蛇龜與柴棺龜,顯示人為獵捕的壓力已使食蛇龜及柴棺龜族群面臨極大考驗。

2011年於新加坡動物園召開的「亞洲陸龜與淡水龜保育研討會」,就建議針對所有極危及瀕危物種,採行更積極的焦點性域內保育行動。促成翡翠水庫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設立,同時也是亞洲地區龜類保育的重要示範區,及臺灣第一個專屬保護陸生龜類之處。

焦點性域內保育行動(focused in-situ conservation action):指每一物種應在法律的保護下設置至少一處保護區,範圍能涵蓋生活史各階段的棲息環境需求。

食蛇龜小檔案

食蛇龜其實不吃蛇,傳聞此名稱是因食蛇龜被人看見使用其活動式的腹甲捕食蛇類而命名,但這只是一段誤傳。

別名:黃緣盒龜、黃緣閉殻龜、中國盒龜、湖南金錢龜和金頭龜等,為潮龜科閉殼龜屬。

特徵:食蛇龜的背甲顏色為深褐色,稜脊上有一條明顯的黃線;頭部顏色呈黃綠色,眼睛後方有一條鮮豔的黃色縱帶;腹甲為黑色,中間有一條橫向韌帶,可使腹甲的前後兩半分別向上移動,使前後的背甲閉合。

生殖:食蛇龜交配季節約為每年4月,4月至初秋間的生殖季可產下1窩至2窩的卵,每窩產卵1至8顆。

柴棺龜小檔案

別名:黃喉擬水龜、石龜、黃龜、赤米龜、米龜

分布:中國大陸東部及南部各省(海南島)、越南北部、台灣及日本琉球南部的石垣島、西表島等少數島嶼。

特徵:頭部為綠色,有黃色帶狀紋,上頜橄欖色,下頜黃色;背甲長12~14厘米;有三條脊棱,中央一條發達,兩側常不明顯,後緣呈鋸齒狀,灰褐色背面,黃色腹面,散步四角形的黑斑,四肢為橄欖色,具有綠色縱走帶狀紋。

生殖:柴棺龜的產卵季約從五至七月,每窩產卵數約1~7顆,以4~6顆較為常見。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