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底的綠洲 ”鯨落”滋養海洋生物

志工記者 瑭芯/報導

陸地上環境多變,高聳山脈、起伏丘陵、寬廣平原。「有光的世界」讓擔任生產者的綠色植物結合「光」、「二氧化碳」及「水」將「無機的碳」轉化成「有機的碳」,提供生物消費。而光線照射不到的深海世界,這些固碳作用無法進行,海底生物到底靠什麼維生?

當一頭鯨魚死在淺海區,各種腐食者會迅速將有機物瓜分殆盡。取自Don Bradshaw, NTV News

如同一棵倒樹,很快會被蜂擁的微生物分解;而當鯨魚在海中死去,因鯨屍太大,食腐動物無法撕裂,所以牠們最終完好無損地沉到數千米海底,宛如海洋荒漠中的綠洲,成為許多生物賴以維生的食物養分,變換成「深海食物的來源」,供養着海洋生態整套生命系統的過程就稱「鯨落(Whale Fall)」。

這套生命系統過程,還分為不同的階段,最初是移動清道夫階段,包括盲鰻、睡鯊、深海魚類等移動的食腐動物會吃掉90%軟組織、拆解屍體。接著是機會主義者階段,輪到多毛類和甲殼類小型生物等寄生到殘餘鯨落身上,還有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蠶食殘渣。對牠們而言就是一場美食盛宴,這頓饗宴依鯨魚的體型大小,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

最後鯨屍只剩骨架,就進入化能自養階段,開始釋放硫化氫,並為化能自養生物提供能量。深海有大量特殊厭氧細菌,會進入鯨骨分解脂類,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鹽,產生硫化氫(一種有臭雞蛋味道的化學物質),創造出類似深海熱泉口的富硫環境。

深海通常是個低能量的環境,因此出現一條完整的鯨魚遺骸,就代表有大量食物湧入。圖片擷取自Asha de Vos演講影片

過量的硫化氫雖對大部分陸地、海洋中的動植物會造成毒害,並破壞臭氧層,但有些化能合成細菌可被海水中的氧氣氧化,而得到能量來源,成為一些共生生物的能量。

鯨魚是遷徙距離最長的哺乳動物之一。美國海岸外的灰鯨每年遷徙1萬6000公里,在營養物豐富的捕食水域和營養物缺乏的繁殖水域間來回移動。科學家在灰鯨遷徙路線上發現,平均每年每8000平方公里至少有一頭灰鯨落入海底;兩個鯨落之間的平均距離不到10公里。

深海洋中至少有43個種類、1萬2490個生物體是依靠鯨落生存,鯨骨體型巨大,富含脂類且分解緩慢,一頭大型鯨可供給養分給大洋裡上百種無脊椎動物,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久。

「鯨魚的屍體在深海中,仍將滋養其他動物15年。」這是美國詩人Gary Snyder的詩句。而全世界鯨目物種只有達到30噸級別的大型鯨,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鯨落;因此在200多年的捕鯨期間,當人類忙著獵殺及從海洋中移走這些遺骸時,很可能導致專門仰賴遺骸為生的物種滅絕

海洋生物學家Asha de Vos表示,鯨魚遺骸也能運輸約19萬噸的碳,深海即所謂的「碳匯」,能捕捉及儲存大氣中多餘的碳,藉此幫助減緩全球暖化。有時這些遺骸也會被沖上岸,為陸地上一些獵食物種提供食物。

我們該省思的是大型鯨類數量越來越少,若沒有鯨魚屍體,對深海的生命意味著什麼?永續海洋生態,保育鯨豚,不僅為鯨魚,也是為人類自己。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